张英公便是名将张辅,靖难功臣河间王张玉长子,本身战功赫赫,征安南时,曾三擒伪王,参与成祖第三,四,五次北征,封世爵英国公,人称张英公,当然,后世子孙袭爵的也是这个称呼。
“此后便是百年至今的承平,其间真迹下落不明,各种摹本时有所闻,每次出现,即便是摹本,都会是高价成交。”
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即便成交的不是真本,那些历史上有名的摹本也都有着厚重的积淀,有着不菲的价值,比如兰亭序的各种历史摹本,哪个不是价值连城,令收藏界趋之若鹜?
事实上清明上河图的传奇还在延续,后面还有大太监冯保连用调包和shā • rén夺宝两条毒计,严嵩巧取豪夺等等故事,不过按照时间线,方唐镜也就到这里结束了故事。
“名家书画既然值大钱,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催生出作假行业。更何况有各个时期的摹本珠玉在前,清明上河图就更是作假界专攻的重点。”
到了现在,没有人还会对方唐镜不服气,开什么玩笑,能将清明上河图的脉络说得如同掌上观纹一般的人,会看不出真伪?
“其中就涌现出许多专业作伪的高手,但由于真迹难觅,作假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也只能模仿各种摹本,其中因为金摹本最为接近原作,便成了作假的重点,这是作假很明显的一个特征。”
众人叹服,这个道理很浅显,没有真迹的情况下,可不就只能摹仿最接近真迹的金摹本。
可问题又来了,以上的方法只适用于行家中的行家,绝大多数人连真迹与金摹本的区别都不知道,又哪里分得出真假?
“既然不能从源头辩识,还有一法,从作假者本身的蛛丝马迹去辩伪,比如摆在咱们面前的这幅假画。”
众人一下子就哗啦啦围在“清明上河图”面前,双眼探照灯一般来回扫视。
“各种山寨版本中,粗制滥造的自是不难发现,相信也难不倒大家!唯有永乐帝后期闽地画家临摹的最为逼真,几乎已达真假莫辩的地步,最为棘手。”
山寨版?这个说法很新鲜形象,众人略一思索,都是点头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