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聪明!
此时不仅是李知府,还有李大宗师,梦之队六书生,以及围观的大批书生。
都明白了方唐镜这样说的用意。
无非是否认今本《礼记》,推崇自己不知在哪里看到的《礼记》。
以此来证明自己之前所说的那句“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师出有名。
这就尴尬了!
当然,尴尬的并不是大家,而是方唐镜,因为,这注定是徒劳的!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孔子教授给弟子的是六经:《诗》《书》《礼》《东》《易》《春秋》。
这六经便是儒家文化中最高哲学的体现。
但是六经文古义奥,不易通读,也难以理解,因此后人多做注释以辅助理解。
后来出现的四书五经,其实就是对孔子六经解释的典籍。
比如《礼记》,就是后来的贤人大家为《礼》所作注解的合集。
最开始时还不叫《礼记》,叫《仪礼》。
内容也不止后来敲定的四十九篇,据说有三百八十七篇之多。
西汉刘向考校礼经典籍,得林林总总记有两百一十四篇,是不折不扣的大本头。
再后来便有学者开始去芜存菁,有系统地将凌散的篇章整理成册。
其中最著名的学者有戴德,戴圣叔侄两人。
分别编纂出了八十五篇的《大戴礼记》和四十九篇的《小戴礼记》。
两本并行于世。
传到东汉末年,《小戴礼记》得到了后来配享孔庙的著名大儒郑玄为之作注。
因而得以作为儒家正统正式列为必修课,正名为《礼记》。
反而是《小戴礼记》成了别名。
当然,到了明朝的时候,《礼记》与其他四书五经一样,都是经过了朱子(熹)重新校对和注释过的,与《四书集注》一起,成了朝廷明令规定的标准版本。
所以方唐镜就算找出什么别的《礼记》版本,比如《大戴礼记》,虽说是珍本,却并不具备朱子认定的权威性,也是无用的。
所以当方唐镜问李知府读的是哪一本《礼记》的时候,李知府才会不屑地将茶水都喷了出来。
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方唐镜太让他失望了!
他一直担心方唐镜会拿出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反驳自己,一直紧绷着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