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这就是有老师和没有老师的区别了。
方唐镜认真自省,自己之所以自信有七八分把握,都是建立在自己必中这个信心上的。
所谓必中,乃是已经前知了题目,做过了无数遍,自然是信心满满。
这样的信心又反过来影响到了自己的态度,加上已经自认为足够努力,普通的生员乃至于县府学里的老师也自认已无可教,更有些已经甘拜下风,这便又使得自己更加自信。
而且八股文在自己的想法和后世无数人的批判之下,早已定性为一块除了作为敲门砖之外,无甚么大用的,形式大于实质内容的文章格式而已。
哪里想过还有什么“八股取士之义”。
不会是忽悠自己吧?
不会,想想李秉的生平,二十多岁的解元,进士,文采武功在整个大明都是顶尖一流的大才,这样的人,看问题必然眼光毒辣无比,一语中的。
而且李秉早年贫苦,又不依外力,乃是自己咬牙熬出来的学问,必然在科举一道上有自己的不传之秘,这八股取士之义想必就是他的秘密武器了。
可这“八股取士之义”在外面从未听人提及过。
方唐镜如醍醐灌顶,原来老人是存了倾囊相授的心思的,可谓是期盼至高。
要知道,在古代,知识就是了不得的财富,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而在这少数人当中,掌握了科考秘诀的又是少数人里的少数人,就等于是开了作弊器一般巨牛的存在。
一旦掌握了科考秘诀,轻则是一骑绝尘,轻轻松松过关斩将,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
重则福及家族,累世富贵,成就一方望族。
古谚有云,富贵不过三代。这个法则还是普遍适用的。
要想打破这个魔咒也不是没有法子,最好的法子,就是成为科举世家。
就是说,只要家族之中代有举人进士便可维持住家族富贵不坠。
许多所谓的书香世家,钟鸣鼎食的簪缨望族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