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明伪君子> 第446章 真的国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6章 真的国士(1 / 3)

想不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又是一回事。

银子人人想要,但这涉及到海禁的问题,也就是“祖制”的问题。

这就不是小问题。

从太祖禁海到成祖开海、下西洋、再之后又断绝了海路。

似乎自文皇帝之后,大明的海政便又回到了太祖高皇帝的既定老路上。

但朝廷围绕着开海还是禁绝的争议,从宣宗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成化朝,从未休止。

每隔数年,成祖皇帝时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记忆便会被人旧事重提。

一般来说,南人赞同开海运的居多,北人认为当禁海运的居多。

另外,大部份沿海籍官员,不论南北,大多也是赞成开海运的。

但朝廷迫于北虏之患,国防重点和大部份国库都要被迫投入到边镇之中。

若是扶持海运,势必要削减北边抵御边患的开支,这又是大部份武将勋贵和文官们集体不能同意的。

于是围绕着海禁之策,朝廷上下便摇唇鼓舌,争得口水纷飞。

三阁老里,万首辅和刘次辅都是不支持开海禁的。

万首辅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这样就挺好,何苦为自己招惹麻烦。

刘次辅反对开海运则是因为他坚定地维护“祖制”。

刘吉刘棉花阁老身兼着礼部尚书,他是无可无不可的,风吹向哪边便朝哪边倒。

其他五尚书里支持海禁的却是占了多数。

兵部尚书项忠是最坚定的开海派,这与他本是浙江人,明白海运的巨利以及沿海倭寇成因有关。

户部尚书扬鼎也是开海派,他就是很单纯地想着户部能多一份收入,海运,可是巨利。

吏部尚书尹旻,山东人,与万首辅是老乡,同样不赞同开海运。

工部尚书张文质,直隶昌黎人,即后来的秦皇岛人,自然是开海派的中坚力量。

刑部尚书林聪,福建宁德七都人,也是开海派的重要人物,且此老曾在代宗废太子,即废除现在成化皇帝的太子名份时作仗马之言,众臣唯唯,独其矫矫,很受成化皇帝器重。

传阅完奏折之后,众人低头沉思。

刘次辅深深的着着怀恩公公,很是认真的问道。

“请问公公,这银山的消息,从何而来?”

怀恩公公回答道:“虽是出自书生之手,但应该同出于海商。”

居然……是海商……

成化皇帝只一听,面色便微微一变。

“海商……”刘次辅冷笑。

大明只有朝贡形式的海外贸易,是禁绝私人与海外通商的。

所谓的海商,大家都心知肚明,贩私商人。

这是不是说明这书生是和私贩商人有勾搭呢?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份材料的正义性立即就大打折扣。

既然是不义的东西,依其法而行,岂非是不义之举?

刘次辅的一句话就为这事定了性。

兵部尚书项忠眉毛一挑道:

“刘大人,兵家用间,乃寻常事耳,与海商无关,只与国家利弊有关。”

众人也觉得,刘次辅未免扯歪了,在如此国家大事面前,什么海商其实半点都不重要。

“非也,我太祖高皇帝明令‘禁海’,又将倭国定为‘不征之国’,岂是无因?”刘次辅侃侃而谈,目光炯炯地盯着项忠道:

“莫非项大人自以为比太祖他老家更有远见卓识乎?”

太祖伟岸的光辉形象是谁都绕不过去的巍峨高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