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起首须空两字之距,通篇用四六骈文体,最少千字,其中不得涂改。
这些常用的格式方唐镜并没有犯错,所以谁也不会真认真到一个字一个字去细究。
所以忽略而过也很正常。
梁公公愉快地拿着前十的试卷朝着奉天殿去了。
此时早朝已然结束,但国家抡才大典是很严肃的事,所以皇帝还是会在奉天殿里处理此事。
成化年间,处理科考事宜还不算十分严苛,只有到了嘉靖朝后,规矩才越发森严。
进士名次,理论上是由皇帝钦定,所以进士们便可堂而皇之地吹嘘自己为天子门生。
魏晋之前,实施的是九品中正制,由世族大家推荐当官,这就导致了世家豪族垄断朝廷的弊端。
而自实行科举制,就给了天下寒门一条上升的途经,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阶级铁壁。
科举制的好处还在于权力集中,加固了皇权。
当然,这个权力也是文官集团不容错过的.
所以新进士们名义上是天子门生,但真正的划分,皇帝和朝廷的权力还是有分界的。
三甲二甲的名次归朝廷,唯有前十名的名次是由皇帝定夺的。
当然,理论上皇帝也可以这前十名的人选不满,自已动手‘拾落卷’,这没问题。
可这显然就是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不信任!
以大明文官那种‘拼死求名’性子,天子没事还整天想着找事,出了这种事还不得集体辞职“乞骸骨?
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因此除了太祖成祖这样的强势皇帝对于考生名次是乾纲独断外,其余皇帝都遵守着这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现在成化朝还不算太严苛,还可以前十自己乾纲独断。
到了嘉靖之后,文官集团有吸取了被嘉靖压制的惨痛教训,便是皇帝钦定前十也是要在一旁监督制约的。
据明史所载,万历时钦点三鼎甲时,自己甚至不能看卷,必须由阅卷官把荐卷当面打开,然后读给皇帝听。
对了,那时也不叫阅卷官,而是叫作读卷官。
然后当面看着皇帝定出三鼎甲的名单,顺便抒发一下自己的意见,影响皇帝的决断。
当然,现在成化皇帝还有太祖太宗的余荫可以享受,因此可以行使自己的独断专行之权。
“梁伴伴,你来读与朕听。”
昨晚睡得有些晚了,今日又起得早,成化皇帝颇有些晕晕欲睡。
不过这是自己第一次有此虑心纳谏式的出题,成化皇帝还是抱有很大兴趣的。
外面都在传朕是中兴之主,想必这次又能让那些书呆子们感激涕零。
自从上次会试张榜那晚成化皇帝微服私访之后,整个人便开始自然膨胀起来,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很有些唐宗宋祖的潜质。
“奴婢遵旨。”梁芳拿起最上面一份试卷,开始朗读。
梁芳在声色犬马上很有一套,一篇文章让他读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便也颇富韵味。
但成化皇帝听着听着,心里却是越来越不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