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秋。浙西,镇江府丹阳县。
镇江府位于应天以北一百五十里。本来属于直隶布政使司治下。洪武十一年划归浙江布政使司。这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元末群雄争霸时这一带曾是张士诚的地盘。
月黑风高。丹阳县东城城门。上千个瘦骨嶙峋的百姓手持锄头、铡刀潜伏于城墙外。城内看守城门的是丹阳县衙的十几名壮班衙役。
不多时,一个身穿七品官服的人来到了城门前。此人是丹阳县令,沈放。沈放是洪武四年殿试的三甲进士,跟吴宗伯、郭翀是同年。
城门下当值的班头见沈放来了,拱手道:“沈县令,您要出城?”
沈放点头:“打开城门。”
班头连忙命人搬开了城门的门栓,转动绞索打开城门。在城门打开的一瞬间,城外的那上千百姓一窝蜂似的涌入城内。百姓当中为首的是个七旬老者,旁人都喊他张叟。
十几名壮班衙役见状大惊,纷纷拔出腰刀,护在沈放面前。
沈放却丝毫不慌,他命令十几名壮班衙役:“给我放下手里的刀!否则别怪大周义军手下不留情!”
壮班衙役们无奈,只得将腰刀丢弃在地上。
张叟走到沈放面前,拱手道:“沈县令,县北三乡还走得动的乡亲们都来了。”
沈放高声道:“诸位乡亲,自此刻起我不再是大明的丹阳县令沈放!我是大周义军都元帅沈放!你们这就随我入城,打开官仓,取走官粮赈济镇江府八县的饥民!另外城内为富不仁的士绅有六位。他们深宅大院里的钱粮,咱们可以尽管取用!”
一千多名“大周义军”闻言个个欢欣鼓舞。
沈放又高喊一声:“张叟乃是大周皇帝张士诚的亲生父亲,大周的太上皇!今后我们要效忠于太上皇,恢复大周基业!都跟我走!取粮去!”
洪武十八年九月初八。镇江府丹阳县令沈放造反,拥戴当地人张叟为“大周太上皇”,建立“大周义军”,攻掠镇江诸县。镇江百姓群起响应。仅三日,义军即发展至三万人。又五日,攻陷镇江府!
消息传到应天,举朝哗然。
乾清宫。洪武帝正在召开御前会议。
刑部尚书王惠迪禀奏道:“圣上,镇江府毗邻应天,竟发生了乱匪造反之事。臣以为应当及时派兵镇压!”
兵部左侍郎王志一向跟兵部尚书俞纶不和。他趁机向俞纶发难:“两月前小股倭寇登陆浙东,俞部堂调镇江卫前往镇压。当时臣就觉得杀鸡用了牛刀,小题大做。若镇江卫的七千兵马尚在驻地,形势也不至于发展至此!乱匪绝攻不下镇江府!”
俞纶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