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巍曾是吴王府时期的枢密院钱粮副总管,有名的理财高手,有经济大才。在江南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他调度军饷粮草有功,屡屡受到了洪武帝的称赞。然而这样一个有大功劳的人,大明开国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反而差点掉了脑袋。
因为宋巍的老师是张昶——那个潜伏在应天城内的大元奸!常家叔侄十九年前智破盗银案,让张昶的身份败露。事后张昶在应天的同僚故旧大多受到株连。杨宪建议当时的吴王朱元璋杀掉宋巍。朱元璋念在宋巍以前的功劳绕了他一命,只是将他削职为民,并命拱卫司对他严加监视。
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当年正值壮年的宋巍已是六十岁的老人。锦衣卫却依旧在执行当年的王命,对他严加监视。
贺升道:“宋巍那老头住在城南裱糊巷。”
常歌道:“咱们这就去拜会拜会他。”
城南裱糊巷顾名思义,是城中裱糊匠们的聚集地。一个六十多岁、衣衫褴褛的老头来到了一间米铺前。老头的左手拎着一木桶面浆,右手上还有面浆风干的痕迹。老头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的吴王府枢密院钱粮副总管宋巍。
宋巍对米铺伙计说:“给我称一升米。”
米铺伙计满脸堆笑:“宋伯来了!你稍等,掌柜的,宋伯来了!”
米铺掌柜闻声出得账房,来到了宋巍面前:“宋伯,你真神了!一个月前你跟我说米价要涨。一升要涨五十文。果然如此啊!我听了您老的,多囤了五十石米,狠狠赚了一笔!”
伙计提醒米铺掌柜:“掌柜的,宋伯要买一升米。”
米铺掌柜豪爽的说:“装五升米,你帮着宋伯扛回家。算是我给宋伯的谢礼。”
宋巍道:“那就多谢孙掌柜了。”
米铺掌柜压低声音:“你看当下的米价,是会涨还是会落?”
宋巍微微一笑:“掌柜的,我劝你一句,做人不要太贪心,否则会吃大亏的。再说囤积居奇本就犯王法。”
说完宋巍转身离去。
宋巍刚离开米铺的大门,常歌和纪纲便挡在了他的身前。
常歌表明身份:“在下锦衣卫北镇抚使,常歌。宋老先生,有礼了。”
宋巍一愣:“锦衣卫?”
常歌微微点头:“锦衣卫就是当年的吴王府拱卫司。我这趟找你是有求于你。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去茶馆一叙。”
常歌领着宋巍来到附近的一座茶馆,包了一个雅间。
茶馆跑堂上茶。宋巍端起茶盅闻了闻:“这是今年新下的雨前茶。好久都没喝到这么地道的好茶了。”
常歌问:“刚才你跟米铺掌柜说的话我都听到了。粮米市价的涨落,连户部都无法预测。你是怎么知晓一升米一个月内要涨五十文的?”
宋巍微微一笑:“三个月前,我接了弘阳门码头附近一个贴新窗纸的活。每日我边贴窗纸边数着进出码头的粮船数量。数了两个月,自然就算出了米价要涨多少。”
常歌惊讶:“宋老先生果然是有经济大才的人!我有一事不明,你既然有这般本事,为何在被罢官后不经商?竟做了二十年穷困潦倒的裱糊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