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后娘娘,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长乐宫里,韦一行等人正在和圣后商议西羌的事情,倒不是韦一行主动提及,而是胡廣在给赵启密奏的同时,也给朝廷上书了。
这种事本就不可能瞒住,胡廣既决心做此事,自然上书为此策应赵启。
从这方面说,胡廣的做法对赵启来说已有些强硬,但他处理的很好,一封密奏表了忠心。
“慌慌张张,慌慌张张,成何体统!”寇腾对殿外嚷嚷的太监怒叱道。
太监指向玉果园的方向,气息还没喘匀,:“寇公公,玉果园,陛下去了玉果园。”
“去玉果园怎么了?陛下天天都去玉果园,你天天都要大喊大叫吗?”
“不是啊公公,陛下不知怎么了,以前只是讲讲课,今天都亲自下地了,而且还不用锄头,直接动手刨土,我看见陛下全身上下都是土,连脸上都有,”
太监说道:“还有长公主和殿下,也是不顾尊卑,和那些人一起跪在地上刨土,真是奇了怪了。”
寇腾皱眉,皇帝在那里种东西他当然知道。
但即便东西成熟了,也没道理动手刨土吧,那锄头是干什么吃的?
他赶忙进去通报圣后娘娘。
“陛下终究是少年心性,在越期间又和诸多底层民户生活,”
韦一行听了寇腾的讲述后,宛若老师说起自己学生的缺点,“如今陛下乃万民之君,向伯符却没有教授陛下这些道理,终究不妥,”
“老臣忙于国事,一直以来有所疏忽,此臣之过,向伯符日前出京至今未回,臣以为应为陛下安排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教导礼教。”
许广安随即附言,“娘娘,太常孟大人素有君子之名,为天下读书人之楷模,亦是朝中的鸿儒,可谓陛下师。”
桓浩掀起长长的白眉,说道:“陛下此为亲民,体察农桑之疾苦,并非是不顾君臣之礼。”
圣后没立刻去玉果园说教皇帝,也觉得韦一行等人说的有几分道理。
皇帝出宫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虽说还没亲政,政务不多,又是微服出宫,不会惊扰民众,但大臣们对此已有所不满,
须知,天子坐镇中枢,才能安固社稷。
便在此争论中。
洗漱干净后的赵启端着食盘缓步而来,神色沉稳。
几个太监看见顿时发怔,不是说陛下刨土吗?现在怎么端着膳食来了?
不论如何,先行通报吧。
番薯有多少吃法?
用来作菜的各种花样那是数不胜数,五花八门,在如今这个粮食匮乏的时代,直接用来做菜普通的百姓恐怕还舍不得。
因此,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最简单的是将红薯做成红薯泥,红薯粥。
最重要的红薯还可以做成红薯粉,继而可以做成红薯饼作为在远行时候的干粮,这些是能直接填饱肚子的,若用红薯做菜,那估计是一天也说不完。
赵启这不就端着一碗刚和李富贵做出来的红薯泥,还有炸红薯条来到长乐宫前了。
红薯还要留着做种,能做的有限。
圣后几人突然听到赵启端着膳食来了,都很疑惑,不过现在确实到饭点了,圣后听到赵启给她送吃的来,不禁觉得有些饿。
桓浩顺便赞了句天子乃至孝之人。
“皇帝,你端来的是什么?”
赵启进殿,还没行礼,袁太后就注意到赵启那瓷盘上被炸得金黄色的番薯条,瞧着有些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