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是一位大气的皇帝,不管你是不是太监之身,只要能对朕的江山社稷有用,能给朕扩大国库收入,朕便赋予你无上的权力,绝不吝啬。
“回禀陛下,这还要从我大明帝国的税收制度说起。”
魏忠贤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抽着自己的嘴巴,姿态比曹正淳还要卑微。
“奴婢妄加议论朝政,还请陛下责罚。”
“这个小太监,是我在皇上面前争宠的大敌啊,如此下去,掌印太监之位,迟早会落入他的手中。”
盯着抽自己巴掌的魏忠贤,曹正淳非但没有幸灾乐祸,反而暗道不妙,他想起了自己刚刚入宫的时候,就是这么爬上来的。
而眼前的这个小太监,居然比他那时做得更好!
“但说无妨。”
朱祁镇喝了一口,淡淡开口。
“启奏陛下,在我大明王朝,是户税制度。”
魏忠贤擦着脸上并不存在的冷汗,继续说道:“所谓户税制度,就是按户收税,这种制度在刚刚开国时,为了取得世家大门阀的支持,的确对稳定天下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近百年下来,户税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
“比如说,一户普通的农民,三五口人,家中的田土不过二三亩,是按一户收税。”
“而一个世家大族,家中上千口人,拥有良田万亩,却也是按一户收税,与一户贫农上交的基本上是一样的。”
“几十年下来,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雇农,没有良田,不纳税,靠在世家大族那里租种土地为生,每租一亩土地,向东家交租两石,自己可以也可以留下一半,而普通的农民若是种自家的土地,要向朝廷交租三石。”
“所以,以致于贫农为了生活下去,都将自家的土地卖给了世家大族,或从事其他的行业,或成为世家大族的雇农。”
“比如说,山东的孔氏家族,自诩为孔子圣人的后代,至今传承了将近两千年,家族兴盛,就有良田二十万余亩,雇农三万人,而每年却治交税五石。”
“再比如范阳卢氏,自东汉以来,也传承了一千多年,代代有人为官,家中良田三十万亩,却也是按户交税,不过五石而已。”
“这样的世家大族,在我大明王朝,数不胜数,可想而知,我大明土地上产出的粮食钱财,都落在谁的荷包里了。”
“除此之外,当年跟随成祖爷发动靖难之役的功臣,都得到了封赏,获得了爵位。”
“这几万个爵位,世代传承,永不纳税。”
“总而言之,天下的土地,钱财,税赋,掌握在少数人的的手里,而这些人由于是按户纳税,或者不纳税,以致于国库的收入,少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