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内。
赵衡臣高坐在大堂正中央,两侧之间,二十四名翰林大学士阅卷,三名记录官记名入档。
等到最后一张试卷阅完。
李维翰急忙站起身来,捧着考卷走到赵衡臣面前,呈了上去。
赵衡臣接过考卷,默默阅览起来。
大堂之中鸦雀无声,二十四名阅卷官皆是神情肃然,默默注视着赵衡臣,等待着主考官宣布本次恩科结束。
大明帝国科举考试一向非常严格。
如实想要被录取,则试卷必须由三名以上的阅卷官交叉审核,再由主考官亲自阅览,最后如果通过,主考官才会亲自批阅录取。
赵衡臣阅览完这送上来的最后一份试卷,提起朱砂笔,工工整整的在试卷末尾画了一个圈。
接着撕下考卷边上的考生名字,保留编号。
赵衡臣念道:“录取金陵城进士一名……谢迁。”
坐在旁边的记录官便在名册之中,工整写到:
金陵城举人,录取。
赵衡臣长出一口气,然后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了疲倦而又满足的笑容。
科举者,为国谋才。
一点点的马虎都出现不得,一连三日,他都没有睡上一个好觉,现在三千份试卷批阅完,他终于可以放心下来。
“各位同僚,大家辛苦了,待会儿本官请大家吃饭。”
赵衡臣话落。
副主考李维翰,二十四名阅卷官和三名记录官,皆是站立起来,想赵衡臣拱了拱手,脸上全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赵衡臣将桌案上的试卷拿了起来,放入手中掂量一下,然后说道:“本次恩科考试,录取进士一共一百二十八名,本官这就将录取的考卷送入宫中,让陛下亲自过目审查,然后请示陛下,定下殿试的日期。”
“各位,你们先去食为天酒楼等我,待会儿咱们庆祝一下。”
“是。”
众人皆是笑着拱手回答。
就在这时,一名官差拿着一个信封,急匆匆进入贡院:“启禀大人,这是南城的巡察御史,刚刚派人送来的一份书信。”
“他说事关重大,请大人过目。”
接过书信,赵衡臣拿出来一看,刷的一下,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出什么事了,赵大人?”
李维翰出声询问,在场的所有人见他脸色不对,皆是目光惊疑惑的望着赵衡臣。
“十年寒窗,却是一朝放荡,毁于一旦。”
赵衡臣将书信往桌案一扔,气呼呼道:“真是节外生枝!”
“赵大人,这信里说了什么事?”
李维翰疑惑的问道。
“唉。”
赵衡臣重重的叹息了一声,说道:“南城的巡察御史来信,说有人向他暗中告密,看见十二名考生在大考之后,跑到春园楼逛窑子去了,真是伤风败俗,有辱读书人的斯文。”
“可惜可恨的是,信中特别还点了几个的名字。”
说道这里,赵衡臣将书信交给记录官,叹气道:“你们对一对,看看有没有录取的进士涉案。”
三名记录官不敢懈怠,仔细对照名单审查一番,说道:“回赵大人的话,还真有。”
“都有些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