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雄军已经建立九十八年,即将一百年了。
这漫长的岁月中,天雄军一直是作为大夏的国宝级别的军种或者战略级别的武器对待,建立至今还没有经历过战争。
由于皇室的放养政策,让天雄军近百年肆意的发展,可以说他们是把军队发展成了类似于家族一样的三个派系,承三足鼎立的形势。
毕竟从“从天雄军”创立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在位皇帝出手干涉他们的发展,如果不是柳于蓝这个“新天子”上位觉得皇位不稳,也不会去对“天雄军”下手。
他们只要吃好喝好不断繁衍,“天雄军”的战斗力就会越来越强。
现在的“天雄军”最高之人有一丈五,再过个百年会不会人均一丈五?
这还不提有极个别的甚至能突破两丈之巨。
在大夏历代帝王的心里,只要“天雄军”不断壮大,大夏就不会灭亡。
太过放飞自我的发展让天雄军已经从军队发展成了家族,主要被张、王、李三个家族掌控。
这三方对皇室的态度也各有不明,其中张氏最早是镇边军的精锐,被镇北王赐名姓张的,镇北王就是张皇后的爷爷,军户出身,张氏这一脉相对来说更亲皇室一些。
李氏就是丽妃家族的旁系支脉,虽然远的不能再远,但好歹也能沾亲带故上。
他们这支旁系虽然被分离出去多年,可还是想认祖归宗。
毕竟皇城李家,说出去多有面儿?
而李家也很馋“天雄军”的战斗力,二者互相瞅一下,就看对眼了。
剩下的王家就真的就是从平头老百姓中挑选出来的,吃饱训练啥事不管,也不站队,算是中立一方。
李家伸手在兵部掐断了“天雄军”的粮草和军饷。
基本就是让朝廷把天雄军得罪了个遍,甚至差点引起了“天雄军”的哗变。
这一手也算是神来之笔,一方面获得了天雄军的好感,毕竟对这些头脑见到的军户来说谁给饭吃跟谁走,甭管借着谁的名头。
李家的举动也算动了任何一代皇帝的逆鳞,如果炀帝不是让柳于蓝干掉,绝对会蓄积力量准备对李家下手。
从饶启贤准备的情报就能看出来,如果不是炀帝准许,面对世家就算那什么李家小公主侮辱过他他也不敢调查的这么细致。
天雄踞。
天雄军的议事厅在听风阁中,阁楼高有五层,每一层都有数丈之高,壁瓦红檐,层台叠嶂。除此之外前有楼台庭院,后有竹林片片,竹叶在一片灰白的天地间随着寒风轻抚而摇曳。
李遵义最近心情不错,前段时间朝廷迟迟不放粮草和军饷,本来天雄军就人均魁梧强壮,吃的就多。
手下兵卒差点就哗变了,别扯什么皇帝,朝廷,天雄军三大家族,最底层的士卒吃不饱饭的时候谁都是仇人。
还好李家的钱粮来的快,让他把握住了大局,之前天雄军基本都是由张氏一方把持。
由此一劫后,天雄军内部中低层将领都若有若无的倒向他李氏一脉。
当初炀帝他爷爷虽然没打算插手天雄军,但还是留了一个心眼。
在天雄军中设立了三个统领,根本没有设立大统领,这也是天雄军能发展成三足鼎立最主要的原因。
平常都是张氏做大,毕竟是镇北王的人,在军方的势力可比李家大太多了。
不过这次李家出手,可谓不出则以,一出惊人。
直接掐断了天雄军的补给,是李遵义万万没有想到的。
即使放任想象力发散,但是李家的影响力仍旧超过了李遵义的想象。
说着,李遵义看向了张连城,张氏一脉的统领,之前是可没少被这家伙打压。
可现在天雄军的风可不朝他吹了。
“张兄,张统领,此番朝廷虽然已经下发了钱粮,但是军营哗变的事情肯定引起了圣上的注意,不知张兄有何良策?”
摸了摸山羊胡,张连成眉毛拧成一块。
这次的军营哗变,他觉得背后肯定有李遵义的影子。
但是他真这么有把握,李家能保住他吗?
天雄军只要清理了他们三大氏族,再由下举荐三位统领,当朝皇帝便可以更快更轻松的掌握天雄军。
“哦,李兄如此胸有成竹,难道已有良策?不妨说出来听听,虽然你我三氏这些年互有摩擦,但在朝廷的方向看去,你我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不动声色间,张连城将皮球踢到了李遵义脚下。
旁边的王庆云也出声道:“兄长说的极是,三族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哈哈……”
李遵义负手而立,放声笑了起来。
“如今圣上自登基以来,日日勤政,广纳贤臣,北抗蒙古,西征匈奴,铸运河,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