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唐朝好日子> 第18章 四支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 四支箭(1 / 1)

“我还纳闷呢,你过来一个多月,藏头露尾的,原来是惦记上那丫头了?!”王修面露鄙视,“还真是,这唐朝也就那丫头能让你瞧上眼,可人家爷爷是宰相,你小子身份地位能攀的上?恐怕你还不晓得,六王子李贤跟丫头相好,长辈都满意,怕是也快要定亲了吧。”王修得知多凉拌惦记上了上官丫头,直接挑明,打消他小子的念头。

“我不知道今后会咋样?可历史改了,尤其是李治死后?武后还会培养栽培她?嫁给李贤就更要命!你要记住,不论谁死她都不能死!知道称量天下才俊不?”多凉拌提醒王修,“她可是一代文宗,才华诗文影响一代文风。上继其祖父上官仪和初唐四杰,下承李白杜甫白居易。光耀千秋的唐诗,上官婉儿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上官婉儿不仅创作出数百首精美诗歌。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成为当时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划时代意义。

《景龙文馆记》: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又说:“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

清袁枚评上官婉儿:论定诗人两首诗,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

多凉拌更进一步提醒王修:“王兄,中华五千年文明,王朝兴亡都是平常事,若是文化传承断了,你我可都是千古罪人!”王修闻听直愣愣起俩眼不知道说啥。

——————

“你说那珠串里发光的有可能是毒物?莫非就是世人常说的巫蛊之术?”兰陵很是吃惊,转念一想,又满不在意道:“即便有毒物又能怎样?只要不入口,又有什么关系?”

“放心吧,已经有人测试了。即便那卖珠串的说的假话,我今日看那小子活蹦乱跳的,也就不用担什么心了。”王修如此说,兰陵更不明白了。催着王修说清楚,王修无奈,只得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说了个明白。

然后,兰陵皱眉沉思,片刻后,却又问王修:“这巫蛊之术自古就有,怕就是以此shā • rén于无形。怪不得你前两日让我不要接触那珠串,还要放在铅盒里。子豪,你可知这放射性物质从哪里可得?”这婆娘,起了啥心思?王修小脸煞白,连连摆手只说不知,开玩笑,这可是灭门之罪。

兰陵见男人不说,也不逼他,心里拿定主意,暗暗寻人打探。

“那珠串既然无害,也不好戴出去,与其收在匣子里,还真巴望它能生出些事才最好呢!”兰陵悠悠叹气。

“怎么不能戴?!”王修转转眼珠儿,涎着脸扒着婆娘耳朵嘿嘿笑道:“下次,那啥,你就戴上,一颤一颤的才是好看呢!”

“说啥呢!下作的!”兰陵羞红了脸,很掐王修两把,然后挺挺胸脯子,想象一下,心里也有些激荡。

王修瞧见,知道婆娘嘴上不说,也默认了,就又有些那啥。亏得是二人都着了衣裳,不然就又想有氧。

“今日见了那人,你那个便宜师弟,究竟如何?能否为咱所用?”穿上衣服,兰陵又恢复长公主身份。

“说不来。”王修摇摇头,“不过~”王修在组织语言,似乎也有些拿捏不住。

“不过什么?”兰陵催促,却是又呵呵笑道,“不过也无所谓,死了活了的,就是一句话的事。”

“最怕的就是你这种态度。假如他原本打算跟咱亲近,你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就会让他退避三舍。”兰陵闻听,刚要反驳,却被王修止住,让兰陵听他把话说完。

“原本我还有些疑惑,等到了赵村,刚巧碰见那个叫二白嚯的小子在讲一个屁故事,等二白嚯讲完,我心里最后一个疙瘩方才解开。”

“这小子怕是知道我也是那边世界过来的,知道自己也是藏不住,早晚早晚,早早晚晚总是要暴露的,于是,为了自保,便射出了四支箭。如今看来,四支箭都命中靶心。”兰陵追问是哪四支箭?

“头一支就是那个破镰刀,麦收立功,官府表奖,还挂了牌匾,这必然惊动尚书左仆射农学学监刘仁轨;二一支就是那两串珠子,勾着我今日去见他……;第三支,刚才丫头口口声声说那两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说给上官老头听的,而为什么只说半首?就是要在老家伙心里挖个坑,让老头想起诗就想起他这个人,甚至这半首诗传的越广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这样他才最安全;第四就是那个屁故事!宫里的那位听到这故事会作何想?”王修说到这里,却问兰陵:“假如你是宫里的那位,你会怎么做?”

“保护起来!不许惊扰!哪个不开眼的敢动他一指头,就杀他全家!”兰陵长公主历声道。

“对!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更何况,听他所说,他还是向着咱们这边多些。毕竟都是那边过来的,都希望平平安安的过日子。”

王修对兰陵公主还是隐瞒了些,毕竟上官一家被难还没发生,这事今后会不会有还是两说。

——————

放下衣冠禽兽不说,表一表咱们大唐朝未来天字一号的女宗师——上官婉儿。

关于上官婉儿私通武三思、崔湜,最早出于五代时期刘昫的《旧唐书》。而在唐代当时的文献中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记载,《景龙文馆记》中倒有一句“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这个“通”字可以是私通,也可以是交接往来,并不能断定婉儿与其有染。由此不得不猜测刘昫仅仅是把一件可能存在的事当成了言之凿凿的史实。由于相关史料的缺乏,一般都以正史而论,但可以肯定上官婉儿在当世的评价远高于后代史书中,这种差异可能在于后代史官对女性参与政事的抨击。

北宋欧阳修编写《资治通鉴》也是引用了《旧唐书》。至于其后朱熹和他那些孝子贤孙们倡导的可是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上官婉儿在他们这些道学家眼里已经可以说是臭不可闻。明末东林党,满清裹小脚,对女性的残酷迫害已经达到令人发直的程度。在他们的嘴里上官婉儿已经等同于狗屎,只有在那些露骨露肉的地摊文字里才配出现。上官婉儿创作了数百首华丽诗歌,被太平公主收集整理,编订成册,颁行天下。经过一千多年,为何只留下二十多首,其中必定是有原因的。

当然,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她的精神世界必定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就凭上官婉儿以死相谏,劝说中宗李显不要册封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就可以得出上官婉儿是刚烈的,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致大唐社稷与不顾的!

据上官婉儿出土的墓志记载,上官婉儿曾四次向中宗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都没有得到中宗李显准许,最终以死相谏。喝毒药后,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

而安乐公主身后是韦皇后是武三思!由此可知,上官婉儿没有与他们同流合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