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拾完山城的烂摊子后,兵房五天内于安奠募兵三百,凤凰城一千,宁夷、通远、斜列、汤站、各两百名。算上镇江本地兵,合计接近三千名。
因为是募兵,军饷由朝廷承担。为了激励将士,赵安又自掏腰包将安奠军中的双饷制度搬进了镇江营。
这么大手笔还得靠朝廷补发的阵亡将士抚恤并赏银一万六千两。
双饷之下,军中出现了兄弟、乃至父子齐上阵的情况。新兵中年龄最小的不过十六,年龄最大的却接近四十。
依托着自己的努力经营的名望和人脉关系,赵安这支镇江营成了定辽右卫规模最大的本地武装。
值得一提的是,镇江营兵员基本来自凤凰城周边,不少新兵间还存在着血缘关系。而同乡兵在交流、协同作战有着得天独道的优势,若是训练得当,其战力必将远超寻常营伍。
营兵的编法与旗军不同。
伍人为伍,二伍为什,外立什长一名。三什为队,立队长一名。三队为哨.外立哨官一员。五哨为总,外立把总一员。
整支队伍被赵安分为五个总,队长及以上的军官都由安奠旗军中的小旗、总旗、百户担任。以便赵安切实掌控这支新军。
————————————
“你是老七?”
“杜哥你也来了?”
“爹,那莫不是村头李大叔?”
“以后咱们三都要在一个锅里吃饭,不如学那刘、关、张结义如何?”
……
除了寒暄声以外,居然还有当场结拜的。
坐在点将台上的赵安自觉时候已到,急令家丁击鼓。
“列队!列队!”
台下的军官们挥舞着手里的马鞭、木棍大声呵斥道。
新兵们在军官的推搡下,历经万难才勉强以“队”为单位排好了阵形。
鼓声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