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庶子风流> 分节阅读 35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50(2 / 2)

叶春秋指着那块地道:“陛下,这里倒是有一块阔地,足足有一百五十顷,似乎也没种粮,却不知是谁家的。”

这个地段在正阳门之外,属于外城的范畴,与通惠河相连,这座外城门其实一开始并没什么名头,只是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至正统四年间,为增加京师的防务,于是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修筑了瓮城、箭楼、东、西闸楼,并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并将原来所谓的丽正门改为正阳门。

这座城门,与北通州相对,按理来说,是最便捷的商路通道,只不过却因为正阳门地位特殊,所以只准通行官家车马,这也就意味着,北通州的商贾,大多得绕道往其他各门出入;再加上这里是京师驻防的禁地,所以外城并没有太多人家,显然……若是在这里建立‘经济开发区’是最好的地段,一来与京师只是一步之遥,过了门洞,就可直接进入内城,另一方面,与北通州遥遥相望,北通州和江南的南通州分别是运河的首尾之地,属于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也是朝廷漕粮的最重要水道,经由这里,沿着运河,就可以将无数的商品集散到天下近半的行省。

最重要的是,这里很幽静,并没有太多的民居,与驻防的京营也不过是一墙之隔,这就意味着,工坊可以有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当然……它距离镇国新军大营还有紫禁城,乃至于叶春秋在内城的住宅,也都是不过六七里的距离,这才是叶春秋最在乎的地方。

朱厚照看着这块地,沉吟了一下,才道:“噢,这里本也是皇庒,却因为在正阳门,所以并没有开辟土地,朕登基之后,就将这块地赏给寿宁侯了,叶爱卿,你晓得的,当初觉得反正这地挣不来钱粮,索性就给了国舅,免得他隔三差五的跑去母后那儿说朕凉薄,怎么,你看上了这里?”

第一百一十六章:皇恩浩荡(第三更)

当知道这块在自己眼中最为合适的地竟然在寿宁侯的名下,叶春秋是有些失望的,不过……

叶春秋深深地看着朱厚照,很是笃定地道:“陛下,这里的地理可谓得天独厚,只是可惜……”

叶春秋一句可惜,为接下来的事埋下伏笔。

其他的皇庒看不上啊,既然是要做大事业,当然要有最好的条件,毕竟将来大笔的银子砸下去了,想要再挪地方,可就难了。

叶春秋在等朱厚照表态。

朱厚照对此显得很是慎重,显然他是有所犹豫的,最后他还是咬了咬牙道;“这件事,朕会和寿宁侯打个商量。”

叶春秋心里松口气,心里却也晓得朱厚照并不喜欢寿宁侯,他忙道:“谢陛下恩典。”

朱厚照反而笑了:“朕该谢你才是,叶爱卿,朕现在就等你的工坊多建一些,多挣了银子,这镇国新军哪,得多扩建一二才好,朕已是等不及了。”

说罢,他又道:“除此之外,镇国府也得修建起来,朕已想好了,要不惜工本,户部非要拨发钱粮不可,这旨意都出了来,镇国府若是再没有,镇国公可怎么办?”

叶春秋想到他还惦记着镇国府,心里也是醉了,话说……小皇帝不作死,浑身就难受啊。

不过筹建镇国府,似乎也有道理,现在镇国府的班子已经搭了起来,从工坊到镇国新军,若是没有一个总揽的机构可不成,从前无论是新军还是工坊,其实都是各行其事,说穿了,从前没有什么名分,是野路子,可现在不同了,在这之上,肯定得有上层建筑。

虽然朱厚照乃是镇国公,可是真正办事的却是镇国府这个参事,修建了镇国府,本质上还是叶春秋来管理的。

没一个干净透亮的公房,也是遗憾。

朱厚照笑呵呵地道:“你此前提议要修建大钟,这大钟啊,就修在镇国府吧,紫禁城这儿……”他尴尬一笑,才道:“师傅们反对得太厉害,朕才提一句,他们就像号丧一样,这镇国府是朱寿的,大钟建在镇国府,就谁也反对不了,不过一切的事得你来办了,钱粮和材料以及匠人由工部拨发,镇国府若是有钱,就自己也添一些,总要气派一些才好。”

叶春秋忙是领命:“臣遵旨。”

钟塔设在镇国府,其实也有好处,这镇国府肯定是设在这块封赏的土地的,以后所有的工坊都得在正阳门郊外来建设,有个大钟在这里,匠人们知道时间,上工、下工也方便。

朱厚照提起建立钟塔的事,叶春秋才想了起这事来,又不禁开始上心起来。

钟塔改变的除了是时间观念,最重要的还是技艺的水平。

这就如叶春秋有许多的想法,船坚炮利以及诸多奇技淫巧的东西,若是没有基础,也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这也是为何叶春秋不敢贸然制造火枪的原因,这个时候的火枪,无论是射程是精度都差的太远,叶春秋既然奉行精兵之策,一百多来杆火枪,即便能优于这个时代,又能如何?终究难以成气候,叶春秋的目标是,一旦装配火枪,至少也要将火枪的水平达到后装枪的程度,而不只是单纯的为了制造而制造。

可是一旦要大规模地生产后装枪,其中遇到的难题实在太多了,这牵涉到的是枪管的工艺问题,还需要有足够的铣床来制造出稳定的枪管膛线,膛线的作用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弹头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射出,能极大的提高火枪的精度和射程;虽说眼下这个时代,膛线其实已经出现,不过由于制造工艺困难,直到三百多年之后,才得以普及。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要克服的难关需要叶春秋去克服,譬如弹头,譬如枪针,譬如可用的弹簧。

以现在的条件,叶春秋请许多匠人一起制造出一柄后装枪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若只是局限于一群人靠着手工打制出来,就显得没多大意义了,不能够大规模地投产建造,即便是有这么几个犀利的神兵利器,用处也不甚大。

想要满足一支军队进入火药时代,后勤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绝不是想当然的用锤子敲敲打打就可以出来的,后世的工业国对后发国家的碾压,其实并非是双方兵器太差,事实上后发国家勒紧裤腰带,也能在市面上买到一批又一批较为先进的军火,而事实证明,这只是然并卵,因为东西可以买,后勤体系却无法复制,一旦工业国进入了战时体制,千百万人俱都可以武装起来,源源不断的给养和dàn • yào随时可以供应到战线的最前端,在战争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得以改进武器,而后发国家这时候除了被全方面吊打之外,唯一能作出的选择就是站着挨打还是跪着而已。

材料、化工、机械诸如此类的基础,都没有打牢,与其好高骛远,不如先脚踏实地。

大钟,就是叶春秋的重要基础工业之一,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挣钱,同时通过挣钱,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匠人,在制造的过程中,让匠人们熟悉齿轮和弹簧这类机械结构的应用,同时还能提高加工的精度,能在材料学方面给人启发。

等到将来这钟表当真能渐渐风生水起起来,一旦畅销,势必有许多匠人加入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