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庶子风流> 分节阅读 72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728(3 / 3)

叶春秋看着这叠奏疏,不禁目瞪口呆,这些家伙,简直就是敲锣打鼓的欢迎啊。

其实封王的事,说起来还真和朝廷没关系,封王的权利既在宫中,其实也在宗室,宗室认可你,宫里又点头,这件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若是宗室不认可,就算你有天大的功劳也是白搭的,因为,王爷是朱家人的特权。

叶春秋忍不住手贱,拿起了辽王的奏疏。

说起这辽王,其先祖乃是太祖皇帝的庶十五子,先是封为了卫王,接着便转封为辽王,如今在位的名曰朱宠涭,弘治十年袭的王爵,辽王的封地在荆州,传闻之中,此人人品并不太好,宗室的臭毛病该有的,他都有,比如不爱读书,比如糊里糊涂,比如喜欢美女,比如欺善怕恶,大抵也就是个没出息的纨绔子弟罢了。

不过人家的奏疏,倒是说得让叶春秋头皮发麻,可谓是鸡皮疙瘩都掉了一地,大致的意思是,陛下之弟,便是臣之叔父也,他比朱厚照小一辈,按理,朱厚照该是他的叔父,不过现在这厮,却是舔着老脸,竟也口口声声地说叶春秋是他叔。

而后,就是各种对叶春秋肉麻的吹捧,最后开始痛心疾首了,叔父与陛下亲如手足,与臣侄何尝不是近亲呢?何以只封国公,哎呀呀,我心里好难受啊,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了,心里不痛快了啊,请陛下赶紧名正言顺地给予叶叔应得的待遇,以安宗室之心吧。

当然,为了显示自己很有宗室群众的基础,表现出宗室们对此的热烈欢迎姿态,他还说到辽王府上千宗室子弟,个个想到叶春秋竟还是国公,便个个都捶胸跌足。

这种奏疏,很是浮夸,可话又说回来,人家也只会这个了,你让人家有点文化涵养,装出一手好bi,多半也是痴人说梦。

叶春秋又看了其他几份奏疏,大多也是雷同,没有什么分别,可他的表情却是愈发古怪起来了。

………………

还有六天这月就结束了,顺道求点票儿,希望大家支持一下哈,说起来,很快就新年了,大家回家的感觉很好吧,在家好好陪陪家人,对亲人,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会面巴图蒙克

京师距离大同并不远,也不过两日功夫,若是从前的官人,因为沿途颠簸,若是坐轿,没有六七天是抵达不了大同的。

这便是仙鹤车的好处,因为有了减震的功能,再加上车中配置了沙发,使得舒适度大大地提高,而畜力代替了人力,长途的旅程更加便捷,无论是速度还是持久,都远超轿子。

正因为如此,现在仙鹤车已成了官家们的标配,各色的车马行走于官道,蔚为壮观。

也因为如此,从而导致人们对于道路的要求更加高了起来,地方的官府已经开始组织起人对道路进行夯实修缮,毕竟官人们经常要往来。

何况供应边军的粮饷,现在也开始大多用镇国府的运载车辆运输,这种车辆载重大,运输的速度也大大地高于人力,户部曾有过计算,一车粮运到大同,若是所费的人力是二十人,这二十人挑着担子走,足足需要走十天,即便这是徭役,不需给付薪水,可是沿途的人需要吃喝,这便是二十人十天的口粮,表面上是免费的劳力,实际上花销也是不小,反而若是用上载重的车辆,可能三日就可抵达,只需一匹马一个民夫即可,方便快捷,车辆的成本虽然高了一些,却也勉强能够接受。

事实上,整个大明的社会生态,自镇国府出现之后,就已悄然地开始发生了改变。

尤其是马车的大量运用,开始大规模的民夫从徭役中解脱出来,愿意去镇国府里做工,而做工就有了薪俸,薪俸总是要花销出去,这便带动了更多的生产活动,而在乡间,从前的佃户,也开始有了出路了,从前你只能种地,可是你没有地,那么只好租种,而维系乡间的士绅们,往往是一个联合体,尤其是那些大士绅,早就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了起来,他们把持着官府的包税权,掌握着土地,拥有巨大的能耐。

在此之前,一个个佃户便是一个dú • lì体,他们租种土地几乎是没有任何议价权的,因为他们的选择并不多,毕竟是在乡下,你即便租种土地,也只能在本地,而这个时候,能租的土地也不过是方圆几里之内的几个士绅罢了,租税多少,自是人家说了算。

可现在不同了,真要没有出路,大不了去做工,又大不了携家带口到关外去,据说关外不但薪俸高,而且伙食好,顿顿有肉吃,天气虽是恶劣一些,日子却比在关内要好不少的。

这时候,地方的乡绅就不得不降低租税了,只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若是降低了租税,自己的利益就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几十亩地租给人家,一年也收不来多少粮,当到处都是人力,且人力一钱不值的时候,他们自然愿意雇许多人来给自己种地,而一旦人力日贵,乡绅们就不得不用畜力去取代人力,宁愿花价钱多买牛马。

拉车要马,耕地要牛,且需求已经越来越大,关外的牛马自然也就畅销起来了,这就使出关放牧的人拥有了巨大的收益,只要你肯去放牧,就不愁牛马没有销路,当关外的牧场有了收益保证,那些出关的牧民在关外的条件,便日益得到了改善。

想当初,刚建立牧场的时候,是百废待兴,连安全的问题都不能得到保障,甚至面临着缺医少药的问题,现在牧场是愈来愈多,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基建和公共的设施,比如一些大牧场,因为收益不错,便愿意在关内雇佣一些大夫和教书先生到牧场里去。

这种改变,身处其中的人或许无法察觉,可若是站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