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对方对于波斯旧地的得失毫不在意,这反而令易卜拉欣帕夏更加忧心忡忡起来。
易卜拉欣帕夏并不是一个草包,他有着深远的政治远见,当叶春秋如此轻巧地答应下来,却是令易卜拉欣帕夏的心头有了一个令他不可忽视的想法。
只有强者,才不会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对方既然一直向西扩张,却可以随意舍弃掉波斯国的旧地,这就说明,对方可能有更大的野心。
易卜拉欣帕夏决定暂时不去谈这个问题,而是笑了笑,然后看着叶春秋呷了口茶,也学着他的样子去喝了一口清茶,方才道:“我在来的时候,乘坐了你们的铁车,令人印象深刻,敢问殿下,这铁车和铁轨,需要多少钢铁?”
叶春秋见对方转了话题,心里不禁在想,自己给他们便宜,他反而转移话题?看来,是心里生出了忌讳了。
不过他也只是一笑,便道:“如是说到具体的数目,我怎么会知道呢?不过……若是大致来估算的话,可能需要几百万吨吧。”
易卜拉欣帕夏为之咋舌。
几百万吨,这是什么概念?虽然计量单位不一样,可是那通译在翻译的时候,还是计算了很久,而至于这个数目到底是多少,对易卜拉欣帕夏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无论如何,对他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些钢材,从哪里来?”易卜拉欣帕夏忍不住又追问道。
叶春秋道:“钢材能从哪里来,自然是锻炼出来的。”
易卜拉欣帕夏还是满腹的疑问,钢铁当然是锻炼来的,他其实想要问的是,鲁国是怎样炼出这么多的钢铁。
要知道,奥斯曼帝国因为常年的征战,所以对于钢铁的锻造一直都很重视,伊斯坦布尔就有许多铁匠铺,也有官方的一些作坊负责这些事,可是每年所炼制出来的钢铁,也不过几千万斤而已。
他的单位是斤,几千万斤,对奥斯曼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可是对方,却是直接以吨来算,这……就是一千倍的差距啊,也就是说,这一条铁路用上的钢铁,需要让奥斯曼帝国消耗上百年的钢铁产量了。
此时,易卜拉欣帕夏的心里,已经对所谓的连和纵横没有太多兴趣了,他更关心的却是鲁国的国力,故而,易卜拉欣帕夏甚至没有在意到礼数了,又忍不住地问出了心底的问题,道:“那么,请问贵国有多少人口?”
第一千九百一十三章:金榜题名
时间眨眼而过,冬去春来。
此时的京师,在大雪消融之后,春意盎然。
可显然这个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有心情去关注这充满生机的春色,一场科举改制,已经积蓄了太多的不满,各处滋事的读书人极多,整个两京十三省,宛如一个火药桶,无数人咬牙切齿,只希望有朝一日,谁先举起义旗。
好在,叶春秋的威信还是足够的。
鲁王殿下在朝廷宣布要改制科举的前夕突然进京,摆明着为的就是让这位鲁王殿下在这个敏感的时期镇坐京师的,也显然对于那些有不轨之图的不臣之徒,早就做好了随时弹压的准备。
那些图谋不轨的人,虽然看到了机会,看到这朝廷人心向背,可此时此刻,却还是不敢轻举妄动。
春闱要近了,不少读书人,虽然口里在骂,可是心里,却如这位张生员一般,不得已地拿起了商学和律学,又用心苦读起来。
他们的心情,其实是极为矛盾的,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之下,他们心里天人交战,可终究……胳膊还是拗不过大腿。
毕竟像张生员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固然是心灰意冷,固然是万念俱灰,固然是咬牙切齿,固然痛恨这个朝廷,他们心底深处,依旧还是认可至圣先师,可是人要活着啊……
人要活着,就要衣食住行,一个只会八股的读书人,若是不能金榜题名了,与废人又有什么区别?
家族要延续,就必须得有功名,得做官。
所以,即便他们心里痛骂,可是却还是不得不拿起了书,如当年读八股制艺一样,来看这些不堪入目的杂书。
眼看春闱在即,北直隶已经张贴了文榜,贡院那儿已经做好了准备,官兵们开始封禁了附近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