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恐怖灵异>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分节阅读 21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14(1 / 1)

背后)。我军逆击扼之。贼势猖獗,我军遂败,为其所横断。于是伊势坂之军被孤立,输送路被阻。诸队未进午餐,寻弹‘药’亦将尽。今井中佐、与津田、津野两少佐议曰:‘今先乘弹‘药’未尽,速破背后之敌,与雉苜之军汇合后,复进此地。’乃勒诸队递次退却(拔刀队正午还雉苜町,当东北杉路口之贼,午后六时却之)。贼连连横击,其距离不过十五、六米。我军冒突直过,亦不遑虑遮蔽,死伤极多,仅得退雉苜。时午后五时。”

在伊势坂一战中,政fu军面对萨摩军的猛攻,虽然竭力奋战,但最终仍不免于失败,未能阻止其向纵深进一步发展。当日政fu军总计战死了2600人以上,是整个战争中死伤最重的一天,其中在伊势坂一带弃尸即达1325具。而政fu军仅杀死了萨摩军数百人,因而萨摩军将此战称为“伊势坂大捷”。

伊势坂的失守,基本决定了政fu军的败局。这之后,虽然政fu军为扭转局势,仍拼命与萨摩军作战,但失去了天险,人力、物力都处于劣势的政fu军再也无法阻止萨摩军进攻。之后虽然政fu军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不足以掩饰整个战役的失败。

这里值得奇怪的是,政fu军坚守了17天的伊势坂,为何会在短短4个小时之内就轻易陷落了呢?对此,人们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有人认为7月9日,萨摩军的迂回部队在海军的掩护下,在政fu军后方登陆,导致了政fu军整体局势的严重恶化,引发了伊势坂的失守。然而与登陆部队作战的政fu军主要是最后一批登陆的守备部队,并未‘抽’调伊势坂前线的部队,而且萨摩军在背后登陆,虽然对战局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人数过少(仅有1000余人),当时这个冲击尚未‘波’及到伊势坂前线,因而这个解释,并不十分合理。导致伊势坂失守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政fu军缺乏人力、物力。首先在人力方面,伊势坂会战中双方死伤均十分惨重,然而相对于萨摩军的补充能力,海路被切断的政fu军得到的补充极为有限。因而前线的部队越打越少。用来换防的也多是在当地强征平民组成的部队。在战斗力上比起以受过训练的平民兵为主干的政fu军来说。是远远逊‘色’的。在物力方面,政fu军极端缺乏弹‘药’,甚至到了征收民间铜铁器、捡萨摩军丢弃的步枪和子弹的地步(其实萨摩军所用的法式格拉斯步枪的‘性’能要远优于政fu军所配备的施耐德步枪,因而政fu军士兵只要有机会,就会尽可能的收集敌军的枪械和弹‘药’,在已方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多得到一些敌人的弹‘药’,就多一分活命的机会)。而政fu军和萨摩军一样组织拔刀队。也并不全是武士道‘精’神的发挥,更多的是受制于弹‘药’缺乏,不得不采取白刃战。因而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火力上,政fu军都远远逊‘色’于当面的萨摩军,所以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更加直接的因素则是,在萨摩军主要进攻方向的安娱口,7日以后备部队替换了一直防守此处的前敌部队,而这些后备部队是在5日才新组织强征的当地平民完成简单的训练后赶到战场的,因此对战斗显得十分生疏。而萨摩军又恰巧将主攻方向放在这里,因此一击得手。而萨摩军方面获胜的原因。除了人力物力处于绝对优势之外,林逸青为10日总攻击做出的大胆计划更是短时间之内突破政fu军防线的重要因素。该计划大胆的将部队部署到政fu军中央阵地前沿。完全出乎政fu军的意料,加之集中了优势兵力,行动坚决,因而一击得手。不过,这个计划也有着非常冒险的一方面。将突击部队部署在溪谷当中,一旦被政fu军发现,则将会面临当面以及侧面伊势山上政fu军的夹击,尤其是伊势坂方向的政fu军可以居高临下,打击谷地中萨摩军的侧面。如果是这样,密集部署在谷地中的萨摩军纵队,恐怕将遭受严重伤亡。然而政fu军既没有派出哨兵警戒,也没有布置任何示警装置(比如绊发的装有石块的铁盒),因此未能及早发现萨摩军的动向。否则,萨摩军虽然倚仗绝对优势,肯定可以获胜,但恐怕还要再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时间。

在6月23日至7月11日的“伊势坂会战”中,萨摩军先后投入了22000人,其中战死3766人,伤5347人,合计9113人;而政fu军投入了19000人,战死6200人,伤5100人,合计11300人。双方的损失都很大,萨摩军损失兵力接近投入兵力的四成多,政fu军兵力损失则接近了全部兵力的60%,这个战损比是非常可怕的。而双方作战消耗的物资也十分惊人,萨摩军平均每天要消耗10万发子弹,炮弹1500发以上;而政fu军每日消耗的弹‘药’也有8万发。可以说无论对哪一方而言,伊势坂都是一座铁与血的炼狱。

伊势坂会战结束后,“冲背军”仅剩7000余人,已成惊弓之鸟,再无战心,萨摩军大有将政fu军残部一举消灭或赶下海之势,但就在这时,萨摩军却莫明其妙的停止了进攻。

在萨摩军停止进攻之后,“冲背军”残部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儿‘玉’源太郎仔细研究了政fu军目前的处境,向曾我佑准建议趁萨摩军未能阻断通向名古屋的道路之际,立刻轻装北上,疾进突围。曾我佑准接受了儿‘玉’源太郎的建议,以小警视田边良显的警察队为先导,丢弃了火炮车辆,连夜急行军北上,向名古屋方向奔逃。

由于事发仓促,一些部队准备不足,一路上有很多人‘迷’路掉队,所幸未遭到萨摩军的追击,“冲背军”残部约6000余人成功逃到了名古屋,和那里的政fu军会合。而‘迷’路掉队的1000余人被迫退回津松阪港,与留在那里的伤员一道乘民船渡海,逃到了渥美半岛,进入静冈县境内。

对于萨摩军在全胜的态势下居然放跑了政fu军残部,后世的人们曾对此大‘惑’不解,一些历史研究者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伊势坂会战结束后,萨摩军尽管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自身伤亡也很严重,并且消耗了大量的弹‘药’,是以无力截击战败的政fu军残部,得以让政fu军逃脱。

对于这种观点。一些人提出了反驳意见:萨摩军在伊势坂战役后。虽然伤亡很大。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得到了支援和补充,又有海军的支援,加之大胜之下,士气空前高昂,一举歼灭政fu军残部绝对没有问题,之所以放跑了政fu军,乃是萨摩军有意而为之。

萨摩军之所以为此。乃是因为其主帅西乡隆盛的缘故。

由于战况‘激’烈,西乡隆盛虽然只是个橡皮图章,也不能再坐视不问,是以亲自到前线查看,结果战场上的残酷景象让他感到极为震惊,虽然西乡隆盛经历过戊辰战争,但战事的惨烈还是出乎他的想象。尽管伊势坂会战结束,萨摩军大胜,但出于爱惜将士的‘性’命,他以“保存战力。将士需要休息”为名,下达了停止作战的命令。放跑了政fu军残部。

之所以放跑政fu军这7000余人的残部,西乡隆盛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西南战争打响到现在,不但萨摩军和政fu军都遭受了极大的伤亡,日本平民的生命财产也损失巨大,西乡隆盛起兵时打着“新政厚德”的旗号,而如此残酷可怕的杀戮是有违他的初衷的,是以他才决定在战役已然胜利的情况下,放跑这些政fu军的残部。这一点不难从西乡隆盛在伊势坂战役结束后向明治天皇上的表章的内容当中看出,在表章中,西乡隆盛这样说道:“……自举义以来,几多帝国忠勇武士,死于兄弟阋墙之惨剧中,平民之罹兵火,种种惨状,亦难尽述,故为新政厚德,保护生民起见,先行止军,……盼圣上早做决断,以安天下亿兆……”

此外,西乡隆心里很清楚,战争的进一步扩大,不但对‘交’战双方都没有好处,也极大的削弱了日本的国力,是以在递送表章的同时,西乡隆盛不顾林逸青和桐野利秋提出的“以海军护送陆军一万人,直捣东京湾”的作战计划,下令“止兵安民”,满足于占有日本西南半壁22县的疆域,坐等同东京明治政fu的谈判,结果给了明治政fu以喘息之机,使明治政fu在东北地区23县及北海道全民动员的同时,借兵外国,最终击败了他。

由于西乡隆盛在日本民众当中甚有德望,是以西乡隆盛本人下令止兵的说法曾风行一时,获得了很多日本学者的赞同,学者们在赞叹西乡隆盛的仁爱心怀之际,也为他的良苦用心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而感到痛心。

尽管这种说法为很多人接受,但仍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另外的意见,即西乡隆盛并没有下达放跑政fu军残部的命令,而是时任萨摩军参谋总长的林逸青在伊势坂战役得胜之后,恰逢妻子何韵晴在军中为他生产下一个‘女’儿,他心忧妻‘女’安危,在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之时便急急忙忙的返回大阪,之后的作战计划是由传令兵送于前线诸将手中,但因为‘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的关系,写有作战命令的书信在传递过程当中不慎被雨水冲毁或丢失,前线之萨摩军将士未得命令,无法采取行动,是以让政fu军残部逃脱。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林逸青和他的日本岳父桐野利秋商议后,故意停止军事行动,放跑了政fu军残部。林逸青已经清楚的知道,政fu军经此大败之后,已然士气全无,再行过多之杀戮,不但与西乡隆盛起兵的口号“新政厚德”相背,而且会坚定对方拼死抵抗到底的决心,是以故意放跑了政fu军残部,他的打算是让这些政fu军的残兵败将逃回后,将恐慌的情绪散布到政fu军当中,扰‘乱’明治政fu保有的东北地区的军心,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后来发生的事表明林逸青的设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政fu军败兵将萨摩军“不可战胜”的情形广为传播,政fu军的军心因此大‘乱’,在“冲背军”发起敌后登陆作战的时候,正面方向的政fu军主力30000人曾发起过配合攻击,同京都的萨摩军‘激’战多日,但“冲背军”败报传来之后,政fu军的攻势顿时瓦解了,全军纷纷后退,之前取得的少许战果全部化为乌有,结果萨摩军西乡小兵卫所部乘机追击,斩杀政fu军官兵近2000余人,进‘逼’至岐阜城下,后因孤军深入,担心后路被断而退回京都。经此战后,政fu军已然丧失了作战意志,山县有朋虽再命颇有军事才能的大山岩为前线主将,大量引入德国顾问帮助指挥作战,但部队犹豫不前,逃亡者日益增多,山县有朋虽对逃亡者处以严刑峻法,但仍然无法制止。,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目录第三百七十章全能父亲

败兵造成的流言四起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明治政fu的决策,在看到军民士气已经无比低落的现实之后,明治政fu最终才做出了“借师外国”的决策,而这一决策不但影响了西南战争的结局,也直接影响了日本未来的走向。**

不管怎么说,明治十二年的日本,在伊势坂会战结束后,有如临产的‘妇’‘女’一般,的确已经到了生死关头。

一连落了几天大雨,天总是不见晴,天空中的乌云不时夹着闪电,带来滚滚的雷声,和远处隆隆的炮声‘混’在一起,总是吓人一跳。

桐野千穗向窗外望去,远处的山间不时的闪过道道红光,提醒着她,战斗并未结束。

走廊里传来进进出出的脚步声,多名武士的妻子在来回走动,被辟为产房的房间里传来了阵阵痛苦的嘶叫声,令桐野千穗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那是即将分娩的何韵晴的声音。

桐野千穗起身,进到了产房去探望过何韵晴,此时的她头发散落在枕头上。秀气的鹅蛋脸还是那么白净、温柔、恬美,并且异乎寻常的安详。这是决心已定,九死不悔的安详。看到她的这副模样,越发使桐野千穗感到不安、害怕。

身为武士的‘女’儿,她这一次陪同父亲和夫君走上了战场,和萨摩武士们一道奋勇杀敌,死于她手中的敌人,已经有十二个了。

在战场上,那时的她无所畏惧,但在这一刻。她看到和自己亲如姐妹的何韵晴即将生产。心中却不知怎么。害怕起来。

‘女’人生孩子就跟去趟鬼‘门’关似的,要发生什么事,谁都无法预料,古人形容‘女’人生产,有“大命换,她生怕这样的命运,降临在何韵晴身上。

桐野千穗抓住了何韵晴的手,看着她。一时不知该讲什么好。

“怕什么呢,千穗,‘女’人总归要过这一关的。”何韵晴看穿了她的心思,象个大姐姐般的微笑起来,“菩萨保佑,让我们都生个男孩,给他们林家多留一分骨血,听说他们林家这一辈,人丁不旺……”

“应该早点让他知道孩子要出生了,赶回来陪着。哪有父亲听不到孩子的第一声哭的?”在一旁的西乡隆盛夫人岩山氏笑着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