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恐怖灵异>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分节阅读 69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697(1 / 1)

往来往往都是中原王朝的亏本买卖。换句话说,外藩进贡的物品值一两银子,天朝上国回送的物品绝对要值几两甚至十几两,非如此不能显示天朝的富足和无所不有。说得好听一点那叫“散财童子”大把的撒钱给周围的叫‘花’子,说得“通俗”点的话那活脱脱的就是一个为了虚名而甘愿割‘肉’挨宰的冤大头了。

可以说是中原王朝古代的地缘决定了这一制度的出现。在大航海时代没有到来的时候,沿海地带是天然的大后方。因为没有哪个敌手有能力从海上发动进攻,不需要在海岸线防御上‘花’费‘精’力;西南自xī • zàng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后,世界屋脊和喜马拉雅山脉也就成了不可跨越的天堑,作用远远超过百万雄兵;北方的边疆虽然不怎么太平,但是有长城保护,又或是对手基本都是劫一票就走、玩票‘性’质的游牧民族,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放眼西北,茫茫大漠一无所有;望眼东南,涛涛海水望不到边;眼瞅着西南尽是未开化的原始森林;东北那冰天雪地的也不是什么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原王朝的地缘实在是不错,望眼四周,还是自己的中原最好,知足常乐是中原农耕民族的传统美德,既然自己的条件比周围都好,自然不会去惦记别人的土地。这和自身条件贫瘠,危机感强烈,成天惦记着怎么走出这片贫瘠土地的东瀛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知足常乐”思想支配下,对藩属国的内政,中央政fu不愿意也不屑于去作干预,但有一个可能‘性’是例外的,就是周围的藩属们闹得实在不像话,实在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到让朝廷在面子上觉得挂不住的时候,天朝上国为了面子问题才会端起一副家长的架子、高高在上的以老爹教育淘气的孩子的口‘吻’下斥责书,如果在这个时候闹事的藩属服软认错、满足一下上国的面子以及虚荣心,事情绝对还有回旋的余地。比如随瑭之‘交’的高句丽国主高元,在把上国挑衅到爆发的临界点之际立刻上表服软,自称自己为“辽东粪土臣元”,立刻换来了上国天兵撤兵回朝,之前随军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巨大的损失也因为“辽东粪土臣元”这短短的六个字而归于白费。

如果是属国请求上国的天兵,那就更加是天大的面子问题了,在士大夫的心目中这是一种道义,一种天经地义的责任。小弟有难,身为大哥岂能坐视不理?于是又是大把大把的银子和年轻士兵的生命扔了进去,换来的也就是属国的几声感恩戴德的“谢谢”,这还是最好的结果,搞不好还会被三心二意的白眼狼们在背后摆上一道,这种亏古往今来天朝上邦可没少吃。

天朝上国要的就是一个面子,中原王朝历史上的对外用兵根源归根结底无外乎都是面子。随炀帝三征高句丽,靡费军费无算,无数将士埋骨异乡,最后换来的仅仅是高元的一纸降表,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还将一个原本富足强大的随朝给折腾了进去。

在中原王朝执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之牛耳的时候宗藩制度确实可以体现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优越地位;可到了中央朝廷自己也没有能力自保的时候,再要维持这种宗藩关系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对于大乾朝。前车之鉴并不遥远。朝鲜壬辰卫国之战。丰臣秀吉率日本举国之兵攻朝鲜,衰相已显的大眀朝出兵援救仗没打赢,大眀朝的鲜血却给‘抽’了大去,后来还是靠了渤海部的力量,最后退了敌,撤了军,得到的是什么呢?貌似除了后世文人的赞颂之外没有什么。按道理来说,属国可以成为宗主国抵御外来入侵的“缓冲区”但在西方殖民者的面前。不论越南、缅甸、暹罗、朝鲜还是琉球,这些小国作为“缓冲区”实在太薄弱,说他们“弱不经风”都是客气话,宗主国尚且苟延残喘,更何况国小如薄饼的藩属国呢?

在殖民成为时代主流的大环境下,保护国-被保护国体系为主的全新的国际法体系被建立起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国际法就是强国保障自己的“劳动果实”的法律依据。相比没有法律条文约束、完全依靠“恩威”的宗藩体制显现出了更加完备的法理‘性’,换句话说——没有法理‘性’的宗藩体制在具有法理‘性’的殖民体制面前显得是如此得脆弱和无助。

但是,当一个新兴的体制要取代旧有的体制时势必会遭受到抵抗。可是就如同一个蹒跚的老朽面对一个‘精’壮的青年,此两者相斗的结果毫无疑问输家必然是老朽。现下正是殖民主义的世纪。殖民主义在当时显现出的是勃勃的生机。强大的武力、高素质的兵员和先进的制度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能使为数并不多的殖民者能轻易地击败数量比他们多得多的“野蛮人”和“土著”相对中土人的“不思进取”,西方的殖民者就完全不同,他们根本不会为了所谓的道义和面子而去对别的地区用兵,但是一旦决定用兵,就一定会在这场军事行动中得到远比军事行动的‘花’费更加有价值的回报。从航海和经商起家的西欧人到底是天生的生意人,讲究的就是一个“利”字,无利不起早,无重利又岂能下巨本?所以,当殖民者的脚步一踏上陌生的土地那一刻起,他们内心中就已经将自己划定为这块土地的新主人,绝计不会做像中原王朝的天兵那样驱完贼、扶完贫、献完爱心然后拍拍屁股打铺盖走人还留下一大堆的慰问品这类“蠢事”的。

两个制度存在代差的势力对抗的结果往往会是一边倒的,制度的因素远远超越了勇气和意志成为决定国家之间战争胜利的主宰因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目录第七百九十二章主战彭尚书

“不是阻止,而是利用。.最快更新访问:↖↖,”林逸青面‘露’赞赏之‘色’,点了点头。“利用?”岛津洋子这时明白了过来,林逸青是在考较她的本事。“对!是利用!”林逸青从桌面上拿起了两张分别写有“岑聿瑛”和“张树声”的纸片看了看,反扣在了桌面上,“不让这两位总督大人做点蠢事,怎么摘掉他们头上的乌纱帽?”“你打算借这个机会,削弱西南督抚们的力量……”“地方督抚坐大之势不变,士林顽固之‘性’不除,这个国家的进步就无从谈起。”林逸青沉声道。不久前,他和李绍泉的通信中还谈起过这件事,李绍泉在信中就颇有些悲观的说,日本之改革自上而下,因而能够成功,而现在的乾国则是自下而上,而且只是几个地方大臣在搞,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非常有限,“犹如于白纸上粗描几笔”,难以改变国家整体落后的面貌。林逸青的计划,就是要让乾国的改革,也要象日本一样,自上而下开始!而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光说动最高层统治者支持还不够,还需要破除掉自圣平天国之‘乱’以来中枢势微、地方势力坐大的“外重内轻”局面!“不过,林君,你可要小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别忘了,现在的兵部,两位尚书都是谁。”岛津洋子提醒林逸青道。“我当然知道。”林逸青明白岛津洋子的意思,冷笑了起来。早在他兵部右‘侍’郎的任命还没有下来之前,他便已经知道。现在的兵部。最高长官两位尚书。渤人尚书是景廉,中原人尚书则是彭‘玉’林!而自己的这个兵部右‘侍’郎的任命,虽然最先提议出自敬亲王,但似乎那位翁师傅也在背后使了不少力气!景廉和彭‘玉’林都是出了名的“守正之臣”,当年‘激’烈反对过林义哲的改革,对自己这个林义哲的弟弟进了兵部当了右‘侍’郎,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不问可知。“他们两个。这一次正好可以一起整掉。”林逸青看着岛津洋子,笑道,“办法么,还是你来想。”“和对付那两位总督大人一样。”岛津洋子脑筋急转,计上心来,“也让他们做同样的蠢事吧。”灯光下,上任才四个月的兵部尚书彭‘玉’林,正伏案奋笔疾书。“法酋日肆欺侮,得寸思尺,摇‘荡’边陲。凡有血气者,莫不发指眦裂。咸思奋力一战,以申同仇敌忾之忱。为今之计,惟有协力同心,与之决战。若再容忍,成何国体?”“中土除主战外无自强之策。若论实在把握,虽孙子在世,诸葛复生,亦不敢言‘操’胜算,所持者众志成城,通力合作,人定足以胜天,理亦足以胜数而已。若必藉筹万全,畏首畏尾,其如外侮日肆凭陵何哉?”不多时,一份充满了豪言壮语的奏折便完成了,彭‘玉’林仔细的又读了一遍,不由得心怀大畅。写好了奏折,派人递‘交’之后,彭‘玉’林便出了宅第,前去茶楼品茶看戏。傍晚,夕阳的余晖从街道尽头斜斜地披洒过来,一行乌黑的鸟影划过淡紫‘色’的天际,传来单调的几声长鸣。家家户户都早早吃了晚饭赶来茶楼。里面早就坐满了人,聊天喝茶好不热闹,来晚的只好在‘门’口台阶上搬条长凳坐下,巴巴地伸着脖子往里看。店里已经收拾出一个小角落,挂上几片布幔充当舞台,只是戏团的人一时还没到。彭‘玉’林是这里的常客,有预留的座位,他眼看着窗外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厅里各个角落都点上了松油灯,映得密密麻麻的影子在墙上‘乱’舞,终于听见一声似锣非锣似磬非磬的响声,所有人声都一起安静了下来。只见一个黑发男子从布幔后慢慢走出来,清秀的面庞上始终笼着一层淡淡的笑意,修长的身躯裹在一件黑‘色’长袍中,袖口领边都绣着暗金‘色’‘花’纹,在摇曳的灯光下望去,虽然身形高挑,样貌俊逸,且自然流‘露’出一身贵气,只是看不出年龄。男子向周围人们欠身行礼,说道:“各位乡亲父老,在下姓冼,是百戏团的团主,今日能在这里登台献艺,别的话也不敢多说,只盼我们的表演能不辜负各位的期望。”这一番话声音虽不大,每个人却都听得清清楚楚,一时间没有一个人说话,个个屏息凝视,等着看后面会有什么样的‘精’彩节目。黑衣男子缓缓从袖中伸出修长的双手,轻轻拍了两下,只听得噼啪几声轻响,满屋子的灯火一起灭了下来,屋里顿时陷入黑暗之中,连坐在‘门’口的人也是眼前漆黑一片。一时间大家都坐在原地不敢‘乱’动,只能听见粗的细的呼吸声此起彼伏。正当人们疑‘惑’之际,突然听见角落里传来叮的一声轻响,随着响声,凭空腾起一小团青幽幽的光芒,如鬼魅一般漂浮在空中,照亮了几根银蓝‘色’的丝弦,也照亮了一小段洁白如‘玉’的指尖。静了片刻,又是一声轻响,一根丝弦轻轻颤动了一下,暗蓝‘色’的光华沿着丝弦流淌,瞬间浮起在空中,幽幽地燃烧着,映出了拨动丝弦的纤纤素手。紧接着接连铮铮两声,连续腾起两朵火光,慢慢向周围飘散开,还未等众人看清它们的去向,只见那纤细的手腕微微一颤,在琴弦上划下一串错落有致的珠‘玉’之声,蓦然飞出七八团光焰,将弹琴人笼罩在其中,却是一个青白‘色’长发的黑衣‘女’子,怀抱着一把有七根金‘色’琴弦的琴坐在舞台一角。那琴身竟不是直的,而是略有弧度,仿佛一把未曾拉开的弓。黑沉沉地缀满凹凸起伏的纹路。弹琴的‘女’子低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