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外,陈毅似乎是同学中唯一能写白话文的人,他全天在忙碌起草;有那么多的宣言、通讯竟使得他天天不得
闲。他把这些宣言、通讯以油印的方式向旅法华侨各界和法国上层人士及各报馆广为散发。拒款斗争后,陈毅在同学们中的威信更高、影响也更大了。
拒款斗争激怒了中、法两国政府。“留法中国青年监护处”宣布从9月
15日起,停发勤工俭学生的维持费。(陈毅起草的《克鲁邹工厂勤工俭学生争回里比两大运动团通告》中记载了这一史实。)
恰在此时,又传来了一个更令同学们吃惊而愤怒的消息:里昂中法大学
(简称里大)即将开学,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将被拒之门外,吴稚晖等在国
内已另外招收了一批学生,并发了一个专门为了限制勤工俭学生入校的《通告》,说入学者必须有“财力”保证,有“毕业文凭”,并要通过考试。
里昂中法大学,“在历史上,是因??勤工俭学生而后有”。法国政府效美国用中国的“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大学的先河,在中国的留法勤工俭学
生一批批涌入法国而法国政府事实上不能给予妥善安排之后,遂与中国政府决定也用“庚子赔款”创办这所学校。勤工俭学的几位主要倡导者蔡元培、
李石曾、吴稚晖等都从未讳言过创办里大是因为“已有千余学生来法之故”。井曾“主张将勤工俭学机关,并入里昂大学筹备处”。可是,曾几何时,为
勤工俭学生创办的里大,突然间要对勤工俭学生关门了。
陈毅等人敏锐地看到,勤工俭学生们之所以被抛弃的原因,是不久前掀起的拒款运动。“陈箓对于各界人士无可如何,专归咎于勤工俭学生”,并
借此给学生们戴上“过激党”的帽子。陈毅等大声疾呼:“正当的争攘,不是恶德”!他和蔡和森、赵世炎、李隆郅(即李立三)等发起在巴黎组织各
地勤工俭学生联合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关,决定发动斗争,争回里大。情势变化很快。各地代表抵达巴黎成立联合委员会,得悉吴稚晖率一批国内新招的学生将于
9月21日抵法,里昂中法大学也将于是日开学;而驻法公使馆对于勤工俭学生们的要求,迟至此时还毫无准备协商的态度。为了与有关当局进行有力谈判,9
月20日,蔡和森、赵世炎、陈毅、李隆郅等率领已汇集于巴黎的各地代表100余人组成了“先发队”,开赴里昂,占据了里
大校园。这完全是在中、法当局的迫害下,“前途茫茫,危急万状,势不得不挺而走险”“以求一总解决”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之行动”。学生的
原意也无非是借此以作为条件与有关当局谈判。因此,“20日到里昂后,共
100同学暂在里大屋后一坪内等候,无所要求,亦无以扰乱,并向里大办事人已申明来意”。①但是,在中国驻法公使馆,中法里昂大学当局和法国政府
方面看来,这已经成为他们进行镇压的口实。他们三方勾结,先由“里昂官厅派来警兵10余人”,将他们“看守、限制出入”,并以欺骗手段收走了“先
发队”全体成员的居住证。随于“第二日下午,忽派来武装警察一大队”,把他们全部拘捕,押上囚车,送到里昂市郊一个废旧的军营关押。
陈毅等在《被迫回国留法勤工俭学生一百零四人通启》中,还记载着:
“至10月??13日上午,里昂官厅来营报告,说中国政府来电,无法解决你们,决计送你们回国。今晚11时动身赴马赛,明天由马赛起程回国,不准
要求,不准反抗,命到必行”。同学们被武装军警偷偷押到马赛,强行送上
“波儿特加”号邮船,10月14日被遣送出境,“一直押送到上海”。
从9月初“留法中国青年监护处”宣布与勤工俭学脱离关系到10月14日被押回国的将近一个半月中,陈毅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做了大量工作。
他代表勤工俭学生起草宣言、通告,撰写报刊文章和宣传传单,担负起了制造舆论的主要任务,同时四出奔走、写信,向旅法侨团和国内各界呼吁募捐,
以解决同学们的生活问题。被关押以后,他积极与各方联络、谈判,组织同学们进行斗争。10月10日所进行的被称为“三十节”(民国十年十月十日)
的绝食斗争,使中、法当局大为惊恐,并赢得法国舆论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
①陈毅:《被迫回国留法勤工俭学生一百零四人通启》,《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