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包办完的。很多指挥员最恼火我,经máo • zhǔ • xí这么一搞,把我这脑筋就搞得通了一点,以后我就好办了。所以有很多事情,看来是可以无为而治的。
什么事情都去领导一番,反而会领导坏了,有些不去领导,反而好一些。要懂得,领导有领导成功的,也有领导失败的。有把握领导成功的就去领导,
没有把握就不去领导,就让有经验的去搞,自己‘坐享其成’。??党委领导业务,也是要通过党的专家来领导,和专家合作,取得他们的帮助来实现
领导。máo • zhǔ • xí讲过,共产党员不懂自然科学,怎么办呢?通过专家,委托他们来领导。或者帮助专家提高政治,吸收他们入了党,通过他们来领导。”
显然,陈毅所主张的完全不是放弃领导。相反,他对怎样实现领导有很正确的严格要求。他以军队的一个班作比喻:“人民解放军的班长,打仗冲
锋,班长是第一个??其余的人跟了来,这个领导,是带头。分东西班长最后分,??吃饭,人家装满了,班长才去装了来,什么领导?你要讲领导,
就是要带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所以现在领导这两个字,要加以正确的解释。讲党领导一切,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至于专业问题,最
好不要乱干涉。”陈毅这篇讲话的主要内容,是在改善党对科学文艺、对知识分子的领导。
如果所有党的领导机关,都能象陈毅所说的这样来领导,那就必然能团结广大的知识分子以及工农兵群众,心情舒畅、斗志昂扬地跟着党的正确路线走。
文艺工作者听着这样的讲话,怎能不欢欣鼓舞!笑声、掌声??当年的记录稿注明,在陈毅这篇3万余言的讲话中,会场里响起60多次掌声和笑声。
但是,“党内”有人不满意了。据说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下了指示,不许传达陈毅的讲话。怕什么?怕“翘尾巴”。普通的党员干部也有
的说,要不是看见文件上写明陈毅,还以为是“右派分子”的讲话呢!就是这样的一个陈毅,“二月逆流”中成为“黑司令”是理所当然的。
第十三章外交风云
第一节历史选择了他
1954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红灯高悬,嘉宾满座,共赏节日焰火。陈毅副总理坐在位子上若有所思,等待与máo • zé • dōng主席、周恩来总理谈话的机
会。后天他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须请示与商谈。更重要的是以此行作为开端,他的阵地将逐渐转移到外交战线上来了,这是他
一生中又一次重要的转折。
正式获知这一决定是在5天前。第一届全国人代大会投票选出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当晚,dèng • xiǎo • píng在勤政殿告陈毅准备出访东德,他慨然应命,并得
知此后他的工作将转向外交方面。当夜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之工作转到政府方面和外交方面,已完全解决了。瞻念前途,实有绠短汲深之惧。”
说“绠短汲深”,似乎并不符合实际。陈毅早已表现出外交的才华。早年勤工俭学时作为留法学生代表与中国驻法公使的谈判、抗争;1927年底在
韶关教堂大门口与法国神甫的洽谈;1945年向máo • zé • dōng提出的关于和美蒋关系的重要意见;1946年停战时期和美军代表的折冲周旋:都表现出他是这方面
的卓越人才。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成就更是全党范例之一。他的“惧”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表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个人干外交恐怕不行。”
“我这个陈毅,有时候说话很有破坏性,有时候好感情用事,感情一上来说话就冲口而出,不管轻重的。在我们内部,对同志有什么伤害??可以对同
志解释??在外交上这么一来可就砸锅了。”但是máo • zé • dōng认为“临事而惧”正是优点。
máo • zé • dōng与外宾应酬过后,陈毅便上前请示,问德国之行有何交代。máo • zé • dōng说,望你对整个德国的情形作一番考察研究。
在máo • zé • dōng的谈话中,陈毅敏锐地感到máo • zé • dōng对“整个德国”的重视含有战略思想发展的新因素。因为早在1946年,máo • zé • dōng即提出了“中间地带”的
理论,采取了三分世界的方法,把欧洲国家也列在应该争取的“中间地带”。这是陈毅所熟知的。后来国际斗争形势的需要,使中国共产党接受了“两大
阵营”的理论,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现在máo • zé • dōng对“整个德国”有浓厚兴趣,陈毅理解了这一交代的重要意义——要了解西欧国家,争取西欧国家。
10月5日,陈毅率代表团抵柏林,开始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访问并参加其国庆5周年庆典。在访问期间,陈毅花大量的时间综合了解德国情况特
别是联邦德国情况。工业恢复程度、科学技术水平、产品竞争能力,与美国、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及矛盾,一直到诸如移民、战俘、外国驻军、知识阶层
的情况,他都一一摘记、分析,有时还邀请来自联邦德国的教授、艺术家、工人代表谈话,进行了缜密细致的科学的考察。
回到北京的当晚,风尘仆仆的陈毅便向周恩来总理作了访问情况的汇报。其中特别谈到德国战后经济恢复的经验,认为值得中国重视和借鉴。接
着,陈毅又起草了关于德国情况的报告,对东、西德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受到中央的好评。
当时的国际舞台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严重对立,亚非拉民族dú • lì解放运动方兴未艾,新中国外交旗帜鲜明
地反对美国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发展与亚非拉民族dú • lì国家和其他国家的联系,从而在国际斗争中越来越大地发挥自己
的作用。陈毅,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开始他的外事活动,获得宝贵经验的。真正使陈毅领略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艺术性”的,是随周恩来总理出
席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的经历。周恩来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和首席代表,陈毅是团员、代表,是总理最重要的副手。这次会议是由南亚5国总
理发起,在中国积极推动、支持下召开的。与会29个亚非国家,代表着亿人民,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大国参与操纵的情况下召开国际会议,显示了空
前的力量,也引起了帝国主义者及各国fǎn • dòng分子的惊慌和忌恨。
1955年4月7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启程离京抵达昆明。而先期启程的中国部分工作人员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