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便应邀参加缅甸传统节日——泼水节的盛会。然而人们没想到,出现在面前的中国总理和副总理
竟穿着圆领白色小褂,围纱笼,趿拖鞋,头扎白纱帕,完全和缅族人一样装束,兴致勃勃来到人群中,泼水祝愿,共叙胞波情谊。访问获得极大成功。
离开仰光,代表团飞抵印度首都新德里。中印两国长期来有密切的文化、艺术往来,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12月底接见
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年在中印《关于中国xī • zàng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加以肯定,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又共同倡
导的。然而1959年起,印度先是在xī • zàng问题上干涉了中国内政,其后又向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印军越过边界传统习惯线侵入中国境内,迫使中国边防
部队不得不进行了自卫反击。中印关系发生了令人遗憾的裂痕。周恩来和陈毅在此次访问中竭尽全力寻找和解与友谊的途径,进行了一系列会谈和访
问,可惜印度方面对中国领导人的真诚努力未能作出响应。飞机驶向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中尼之间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但也有
未定边界问题。此次访问除商谈中尼友好合作事宜外,还在双方已于同年3月签订的中尼边界协定的基础上,继续就珠穆朗玛峰问题等具体边界事项交
换意见,签订了中尼和平友好条约,并交换了中尼边界协定批准书。中国过去出版的地图将珠穆朗玛峰
划在中国境内,而尼方则把珠峰划在边界线上。经过多次友好商谈后,1961
年秋马亨德拉国王访华期间,双方终于就珠穆朗玛峰问题达成协议。中国出于对尼泊尔人民的友谊和感情的尊重,同意尼方关于两国边界线通过珠穆朗
玛峰的划法,峰顶北部归中国,峰顶南部归尼泊尔。1961年10月5日,两国国家元首在北京正式签订《中尼边界条约》并立即生效。英国作家马克斯
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说:“中国心平气和并且公平合理地同它的其他邻国解决边界问题。这使印度的立场显得理亏。”
访问最后一站是柬埔寨,但行前突闻其国王逝世,举国行丧,主人担心形不成欢迎中国贵宾的热烈气氛。周恩来、陈毅商讨后决定按期前往,并为
代表团全体成员在国内赶制了黑、白色服装,访问期间参加国王吊唁。柬埔寨朋友们深受感动。5天访问期间正遇柬埔寨40年来最酷热的天气,陈毅顶
着烈日在金边“王家田”广场向青年群众演讲,高度评价西哈努克亲王的中立爱国主义政策。讲话一次又一次为欢呼声打断。巴黎《战斗报》评论:“北
京头号外交家在仰光,加德满都和金边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1960年8月,陈毅单独访问了西陲邻国阿富汗,参加其dú • lì42周年庆典。陈毅抵达当晚,便拜访了国王、首相及大臣们,陈毅发扬了他独特的外
交风格,在个人交往时不拘礼节、坦诚爽朗地交谈中国建设的经验、挫折、大中小型企业结合以至将军下连当兵。一直谈至夜12点,主人仍不倦,请陈
毅“再谈!再谈!”说:“我们到巴黎、纽约去谈,谈的是老一套,都是教科书上的东西。跟中国朋友一谈,就学到新鲜思想、新鲜的经验。”
双方会谈中,陈毅充分照顾到阿富汗的和平中立立场,联合公报草案里没有直接提反美的话,也不明确写支持刚果、古巴人民斗争字句,而写的是:
“正在争取dú • lì斗争中的国家,最终是必然胜利
1965年3月与阿富汗首相查希尔在中、阿边界议定书上签字的,我们双方要给予支持。”
这样的措辞对方欣然接受。在双方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双方又签订了中阿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访问期间陈毅闹腹泻,身体较为虚弱,但他以极大毅力坚持。他在出席正式活动之外,又抱病接见了巴基斯坦驻阿大使,以及当时尚未与中国建交
的伊朗、士耳其大使,以扩大接触了解,传送中国人民友好意愿。这一切都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1961年2月,陈毅又访问了南海的海上邻邦印度尼西亚,签订了中国同印尼的友好条约。
还有一个,陈毅始终未去访问而又始终挂在心上的邻邦,那便是日本。中国把重建和发展中日睦邻关系放在对外政策的重要地位,但战后日本政府
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中、日关系一直未获得令人满意的发展。然而陈毅也好,周恩来也好,máo • zé • dōng也好,寄希望于未来,从发展两国的民间关系入手,
以渐进和积累的方式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8年至1959年,中国向日本提出了改善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岸信介内阁必须停止敌视中国的言论和行动;停止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保证不再阻挠中日关系的正常化。1959年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前首相石桥湛山和政治界知名人士松村谦三相继访华,周恩来、陈毅等同他
们会谈时除强调日本政府必须遵守政治三原则外,提出:只要日本政府不再发表敌视中国的言论,不参与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不阻挠两国民间正
常关系的发展,中日关系可以改善,贸易可以恢复,文化和友好往来可以发
展,政府间的会谈也可以进行。陈毅还对来访的松村谦三先生说:中国赞成日美两国搞好关系,但希望美日友好不要妨碍中日关系,也不姜因为中美关
系僵待而妨碍中日友好。四十年来中日两国的创伤应当弥补,而不应加深,不要在不愉快之上再加不愉快。我们对中日关系的前途是乐观的。来访的日
本著名政治家赞同中国方面的上述主张,表示愿为改善中日关系尽最大努力。1960年6月,在日本日益不得人心的岸信介内阁下台了。中日关系出
现了转机。8月,日中贸易促进会专务理事铃木一雄访华。为争取在新形势下中日关系能有比较大的进展,经陈毅、廖承志等同máo • zé • dōng、周恩来研究决
定,向日本提出了贸易三原则,即争取通过政府协定,民间合同和个别照顾三个渠道,促进中日贸易的发展。这得到日本经济界的欢迎。中日贸易逐渐地发展起来。到
1962年秋天,松村谦三先生和日本前通商大臣高崎达之助在池田首相同意下,先后来中国访问。松村来,主要是谈改善中日政治关系及
有关中日贸易的原则问题。高崎来,则着重谈具体的贸易安排。周恩来、陈毅、廖承志等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中日关系便实际上进入半民半官的阶段。
1960年在中国外交上是很热闹的一年。这年年底,陈毅又一次随周总理南行,率400人之多的文艺、体育代表团对缅甸进行友好访问,参加缅甸dú • l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