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张延龄心里透亮。
孔弘泰这是想保自己最后一个儿子。
人到中年,看着自己三个年长一些的儿子莫名其妙死亡,当父亲的怎会没有察觉?
客居京师、以侄子为世子,这就是当父亲的觉悟。
最后连他自己都要跟兄长同一年殒命,说明只要是涉及到权力之争,就没有什么和气可讲,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勾心斗角你死我活。
“那就希望令公子可以好好成长,不至于在成长路上遭逢变故。”
张延龄的话分明是另有所指,连孔弘泰听了都不由怔了怔。
“时候也不早了,我与驸马还要前往翰苑,对了,回头那位孔公子讲学,我等还要与诸位翰苑学士一同前去旁听,到时再与衍圣公多探讨学问方面的事,就此告辞。”
张延龄自己就代表了这支拜访的队伍。
萧敬虽然在几人中地位最低,但其实话语权最高,本来他应该出来说话的。
但见张延龄已经这么快就代表他们要告辞离开,也不好说什么,只能一起起身告辞。
出了门口。
“老二,几月不见你话怎这么多?你又不认识他,竟问他有几个儿子?真是瞎耽误工夫。”
张鹤龄愈发难理解自己的弟弟。
张延龄笑道:“只是想到他晚景凄凉,心生感慨,再说兄长你愿意多在此地盘留?”
张鹤龄撇撇嘴道:“自然是不愿的,还是回家多跟妻妾团聚一番为好,都不知今天是被叫出来作甚,莫名其妙。”
一语不语说
怎么说呢,本以为推荐就此断绝,上架也是平平无奇惨淡收场,谁知又收推荐,近17万字获分类新书推荐,算是死而复生?
人生之境遇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只能在此感谢诸位支持,令此书有重获新生的资格,对,仅仅是资格而已,或许在一周之后,鄙人又会跟诸位说一番一周之前的话。
还是小的总结吧,其实这本书是我最满意的作品,别人都会推荐读者看自己以前的书,我是绝对不推荐的,我自己也去看了几章,如一位书友所评述,真的是……一言难尽。
第一次在起点写书是09年,第一次签约11年,到13年第一次小说上架,就是《庶门》,现在看来,那时真有勇气,这种水平的书居然也敢写,也能上架?或许在N年之后,回头再看今天的书,也会觉得天真可笑。
但这本书,真的是我构思最好,哪怕两次断了推荐,换了以往早就切了,但我不舍,因为故事构思完整,早就在我脑海中形成一段小的人生,未来怎么走,大方向如何,甚至小的情节都有细节构思,若不写那这些东西将会永远埋藏。
在这里,只能恳求诸位再多给一些支持。
下午要出门,写不了,晚上回来写一章,大概要到后半夜才能更新,明天开始两更吧。诸位,真的感谢你们,靠你们的追读和支持,这本书才有起死回生的机会。
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