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诸葛亮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徐庶大喜,他连忙说道,“如此甚为简单。
今孔明可与我一同前去长沙,就近观察公玮执掌一县之所为。
若其贤能,吾等尽心辅弼,若其才干与其德行不相配,吾等再一同离去即可。”
听到徐庶如此说,诸葛亮却在徐庶的眼光中缓缓摇头。
“元直所言,乃是当今天下贤士择主之所为,但此为,吾不取也。”
徐庶闻言诧异,“为何?”
就近观察主君,最后才决定是否真心投效,乃是当世的贤才通用的做法。
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所说的这句话,就是当今主君与臣下之间的真实写照。
但徐庶没想到诸葛亮却不赞同这种做法。
诸葛亮在徐庶诧异的目光中,语气坚定得说道,
“亮这一生,只会择一主投效。一旦投之,便生死不相弃也。”
此刻天色已暗,炭炉中正熊熊燃烧的火光,映照在诸葛亮那清秀的脸庞上,正不停的跳跃着。
中平以来,天下战乱不休,人人以利为先。
人心正如那跳跃的火光,令人捉摸不定。
但就是在充满利欲熏心的尘世中,却有一位年轻人说出了生死不相弃这句话,这一幕令此刻在仰望诸葛亮的徐庶感到颇为动容。
徐庶郑重起身对着诸葛亮再度一拜,方才那拜是为了打动诸葛亮,现在一拜,却是徐庶敬重诸葛亮的气节。
“庶知矣,吾不如孔明多矣。”
徐庶在知道诸葛亮的心意后,就已经离去。
如今房屋内只留下诸葛亮一人,诸葛亮跪坐在火炉前,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
他想起了方才徐庶所念的内容,脸上不禁流露出几丝无奈的笑意。
“这惫懒货,既是求贤,不挖空心思以华丽文字动我就罢了,竟然给我信中的内容,与元直还有颇多相似之处。”
诸葛亮言语之间虽是责怪,但语气却是一副开心的模样。
这时诸葛亮回想起了他与刘琦初识的场景。
那时他正在隆中的田亩中耕作,却不知何时身后出现了一个青衣少年。
那少年在见到自己的那瞬间,便自来熟的拿起自己放在一旁的耕犁,而后展露笑颜对自己言道,
“诸葛君,可否一起躬耕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