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百多人大多是王垕刚穿越过来时的后营老人,最会搭建营帐、建造各类木工军事制品,本就属于辅兵中的技术兵种。之前曹军在兖州千里转进中的快速浮桥、连环船、冰橇等大多是这些士兵作为工作主力。这些府兵别管识不识字,看不看得懂图纸,至少能听得懂王垕想要什么东西,还能将那个东西做出来,这一点在汉末相当的难能可贵。
其他那些烧砖、烧水泥和开荒的府兵大多来自伤愈的伤兵、在官渡俘虏的袁军士兵和少量在许都招募的士兵,干些力气活还行,玩点带技术含量的就不够看了。
至于刚许配给八百标兵的女子们也不能闲着。王垕让刘竟带着洪烈先将每个女子的具体情况统计成册,包括籍贯、年龄、是否识字等,再依据文化程度分组工作。
文化程度较低女子的就负责帮标兵浆洗衣物,在村落之间的空地上开垦菜地,帮助伙夫做饭,将白灰调成白浆给房屋刷浆等等。后期王垕还打算移植一些桑树或者麻类植物,看能不能自己纺丝织布。
年纪稍长一些或者懂几个字的女子就作为上面那些女子的管理者,同样是二十五人一组,分组管理。作为管理者的女子每日有多半个胡饼的奖励。即便是半个胡饼,也让这些女子自觉高人一等,晚上回到家能和自己的男人神气半天,直到被丢到床上才算作罢。
少数有一定文化的几个女子让刘竟、阮囡带着在折冲府内立下各种指路牌、牌匾,还要书写每家每户的门牌。
比如这种:偃师折冲府左翼甲字别部司马第一百将下属第九伍伍长李仲。
这是个很精细的工作,再加上这个年代用刀笔写字很费力气,几个女子暂时得忙一段时间。
张辽带着休息了一夜的中坚营拉着一车车砖块离开了,他们准备到偃师折冲府以东二十里外一处早就选好的地点搭建常驻营地。从今往后他们再返回折冲府也只是补充物资。
由于曹操、荀彧很重视偃师折冲府,各种物资配备齐全,还给调配了不少大牲口,开荒不算太困难。汉末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直辕犁,都是二牛抬杠式,效率在这个年代算是很高了。
不过这和王垕后世小时后在老家见过的犁还是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后世的犁都是一头牛就能使用。那是曲柄犁,从唐代开始才一点点推广到全国。后世一直到了现代的犁都是曲辕犁,只是相比比唐宋时期的犁解构更合理,材料更结实罢了。
王垕也是刚发现这个问题,赶紧又抽出一个工作组出来进行犁的改造,但在出成果之前还是只能使用传统直辕犁开垦荒地。他本人这几日则一直在新建的水车和铁匠铺附近转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