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
又感受到了欧洲战争鲜明的特色,有很多与北美战争完全不同的地方,就给了他完全新奇的感觉,逐渐与传统认知中的欧洲重合起来。
普军从一开始确立的战略方针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败奥军主力,清除其羽翼,从而奠定战场牢牢的优势地位。竭力避免战争陷入泥沼或者僵持局面,致令形势脱离掌控之中。
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制定的这一核心政策,得到了普军彻底执行。
为了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败敌人,普军自身承受了较大的伤亡,付出了不菲代价。
易北河兵团的经历一周的高强度作战后,连续击败萨克森,汉诺威、黑森一加塞尔等邦国军队,一路高歌勐进,连战连捷,背后是付出了自身伤亡达5400余人巨大代价。
该兵团总兵力只有万人左右,减员接近十分之一。
这时候
普鲁士王国军队多年来的备战努力就见到了显着成效,损耗的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通过列车输送到最近的车站,训练有素的后被补充兵员同时抵达,为易北河兵团补充新鲜血液。
为了保证这个锋利的矛头继续突破,普军参谋总部甚至将第2兵团的几个新兵营补充了过来,有力的保障了易北河兵团的强大攻击势头。
另一方面
深深浸染了骑士精神的德意志各邦国军队,在遭遇到易北河军团大局进攻的时候,采取的不是更有力的凭借坚固堡垒防守策略,而是主动出击展开会战。
总兵力达到万人的萨克森王国军队,联同6700名黑森一加塞尔士会,放弃了坚固的城堡与石墙防线,在山区丘陵地带与易北河兵团正面会战。
此举固然勇气可嘉,但蠢不可及。
是役
参战双方大军云集战场,传承贵族风度的萨克森王国君主腓特烈-奥古斯都二世独骑一马而来,要求与普军易北河兵团司令长官冯·法尔肯施泰因将军单独对话,邀请普军先行发动进攻。
冯·法尔肯施泰因将军断然拒绝,并且邀请奥军率先向普军阵地发动进攻,双方你推我让的扯皮了十几分钟后,决定双方同时发起进攻,谁也不落后。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居然真的发生了。
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勇敢无畏,不惧牺牲是最值得称道的骑士精神,而怯懦胆小会遭到整个贵族社会的鄙视。
中世纪封建领主若要鼓励追随者冒死战斗,他自己要敢于冲锋在前,或者至少位于主力军阵中。
1214年的布汶战役
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都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分别处于中军的第二阵线,且有亲兵保护,但战斗中两者都曾落马、几乎被杀。
在早些年与英格兰“狮心王”理查的战斗中,法国国王菲利普就被打得落入河中,差点被干掉了。
英国“狮心王”理查同样如此,他是大不列颠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深谙步兵和弓弩手配合的奥妙,在对法战争中屡屡获胜,造就了令敌人胆寒的赫赫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