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大西洋之王> 第三百一十五章 黑暗时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一十五章 黑暗时光(2 / 4)

而现在,则变成了东兴和安良商会对射的主战场。

每到夜里,枪声不绝于耳,dàn • yào喷发的火光在夜幕下格外刺眼。

太乱了,实在太乱了,前几年华埠夜不闭户的情况消失不见,每夜都是让人难以入眠的枪声,不少华人计划搬家,可他们又能去哪?

二十世纪初纽约的城市图景几乎是拼接了整个人类主要群体的马赛克,初来乍到的华人加入了爱尔兰裔、英格兰裔、犹太裔、意大利裔、德裔和黑人的队伍中,在纽约最臭名昭著的街区挣扎谋生。

统治阶层住在默里希尔和格拉梅西公园的豪宅里,大量工人则挤在四坊的廉租公寓、曼哈顿下城的东江码头和六坊的五分区,这里因酒馆、赌场、女支院和帮派斗争而声名狼藉。

1886年远渡重洋的自由女神像被树立在哈德逊河口,纽约代表着美国向世界各地的“疲惫的人们”张开了怀抱。

然而,纽约的唐人街却还没有共享到自由火炬下的荣光,华人显得过于“异质”。

报纸上的评论者对华人充满“异国情调”的描写并不显得浪漫,背后是怀疑和惊异的注视。

其实现在的情况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有点像,华盛顿州、俄勒冈州、怀俄明州、加州与西部其他州的暴徒开始袭击华人的商铺与家园。

很多华人因此返回华夏,而留下之人则向东进发,将目光投向中西部和东部的芝加哥、圣路易斯、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等大城市。

华人的生活方式和丑国人迥异,这加深了排华浪潮中对“黄祸”的恐惧,大肆渲染华人“不可同化”为丑国人。

比如他们过于节俭而不在乎居住条件、不说英语和参与ZZ等等都成为华人种族低劣、奴隶本性的“证据”。

一些报刊为了煽动起全民性的排华浪潮,或刊登漫画,或连载漫画,丑化华人形象,把华人描述为一张大厚嘴唇、头扎长辫、两目斜视、肤色脏黑的吸血鬼,调戏白人少女。

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氛围中,丑国华人群体的总数持续下降,既有的华人群体开始从西海岸走向纽约,纽约成为华人聚居的首选。

纽约市华人总数在19世纪最后十年增加了两倍,还不包括住在郊区和被漏查的华人。

然而现在,好不容易在华埠扎根的华人再次面临生存危机,不少人拖家带口,大包小卷的准备跑路。

可是他们能去哪呢?之前从西一直往东,现在难道要从东部回西部?

比起混乱的东部,西部对华人的踩踏似乎更为严重。

不少华人特别迷茫,迷茫到他们拎着行李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下一步的去向。

这个时候其实需要一个领头人的存在,因为一直以来,华人都扮演着最佳执行者的角色,一旦他们面临做重大决定,就下意识的想要听从统治者和管理者的建议。

说是建议,实际上就是命令。

大部分人都觉得习以为常,有了这个命令,他们就会化身为忠实的执行者,很好的完成上级嘱托。

在华夏,等级地位一直都很重要,在美华人本能地想要按照华夏模式来重建熟悉的社区结构。

人们强烈的等级意识需要一位族长的出现。

他的工作包括建立权威、消除分歧、主持仪式、解决问题以及谋求公共福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