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教训的没错!”
“可是……”
朱标并非蠢钝,杨云又给了思路,可他为何最后还是只提出治标之法?
原因正是,治本之法,他不想用!
要怎么用?怎么能用?
这些都困扰这朱标。
朱元璋闻言,内心也明白朱标的想法。
其实,他最近烦心事还不少。
可当听杨云讲课后,他将原本要开展的计划都先往后延了。
毕竟,没什么能比造成大明灭亡的根源,更重要。
想到这里,他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说:“爹刚才有些急躁,也是因为,最近,在决定用人制度的选择上,感到棘手。”
“罢了,此事以后再议,先处理好杨先生所提之事。”
朱标这才恍然大悟,因为,杨云提出的观点,太震撼,导致他都将此事抛诸脑后了。
朱标想起,朱元璋前些日子,一直在考虑,究竟是选择察举制还是科举制。
因为,之前是二者交替使用。
但这样一来,增加的开支很多。
并且,国家又怎能不确定出一个用人制度?
眼下的大明,科考完全选不到能用的官员,而察举制虽可用,但极易造成结党营私之事。
并且,科考还造成南北分化现象严重,并不利于朱元璋收拢北方学子之心的意图。
之前,朱元璋还曾找到宋濂了解,当时,两人就聊到过,八股取士。
可还没能开始深入研究,就出了宗室问题的事。
收回思绪的朱标,看着朱元璋说道,“爹,干脆我找个时间,单独去请教杨先生。”
“爹今日来的意思,儿子已经明白。”
“爹想儿子深刻理解杨先生的意思,杨先生的才智非我能比,思路已有,照办即可。”
“杨先生说的确实很对,治标不治本,问题不断!”
“我想,杨先生既然能提出宗室问题,又让我们慢慢琢磨,显然已是成竹于胸。”
“只要我虚心求教,先生一定会倾囊相授的。”
“先生之前没说,也是想考验我们。”
“连满朝文武都看不见的问题,杨先生却事无巨细的说出来。”
“他的意思也很明白,想看我们的态度,再为我们解惑答疑。”
“爹,儿子说的对吧?”
朱标说完,眼神灼灼的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欣慰点头,“没错,你总算明白爹的意思,不枉费我跟你说了这么多。”
“杨先生的大才非我等能力所及,这样的奇人一定要好好待之,不可惹先生不高兴。”
“儿子,你好好跟着先生学,但凡能掌握万分之一,都可受用无穷,保我大明长治久安!”
“杨先生来历神奇,知识渊博,又极其独特,提出观点,对我大明全是受益无穷。”
朱元璋说完,一脸敬佩之意。
朱标连点头,颇为认可的说道,“爹,你放心,有杨先生在,一定能佑我大明。”
“您别发愁,保重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