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科目分为明经、明算、明法、明武、明医、明工、明农等十数类。
明经,即儒家经典;明算,则算术;明武,则骑射、武韬等;明医,则医术;明工,则工科;明农,则考农事;
参考者可择其一,亦可选多个科目。
而科举考试的步骤,又有县试、郡试、州试、会试以及殿试共五场。
县里举行县试,郡里举行郡试,州里举行州试,京城举行会试,以及皇帝亲自举行的殿试。
首先,由各县主官举办县试,学子们糊名参考,择其优者录取,考取者为童生。
取得童生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四项考试。
随后,便是各郡举办的郡试,全郡各县童生汇聚一堂,择优选取,考取者为秀才。
然后便是各州举办的州试,全州各郡县的秀才一起考试,中试者为举人。
再然后就是天下各地举人赶赴京城,参加朝廷举办的会试、以及皇帝亲自举办的殿试。
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择优录取。
而殿试只决定考生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
会试中选者便可为进士,而殿试则决出其中的佼佼者。
殿试决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选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若干人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若干人同进士出身。
皇帝举办殿试之后,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用以加深进士们与皇帝的关系,增加进士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殿试之后,整套科举流程算是结束了。
但未中试者,可来年再次参考,直到考不动为止。
朝廷可根据殿试的排名、及其科目,来授予进士们各自的官职,并制定不同的俸?。
“不看门第、不看出身,平民与穷人皆可参加,择其优者录取并授官”
将整看完之后,曹操的心神依旧沉浸在书本所描绘的科举考试制度蓝图之中,久久无法回神。
老曹的出身,勉强算是寒门弟子,向来被那些世家大族所轻视。
所以,在见识到曹斌所写的科举制详解之后,曹操心中甚是震撼。
他闭着双眼,脑海中快速盘算着这种制度的得失和利弊。
优点很明显,此法可彻底打破上层世家大族的垄断,使寒门士子以及平民亦有出仕并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而且,还可拉拢人才,做到野无遗贤、人尽其用,快速提升国力,稳定朝局,更进一步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统治。
弊端也不少,此举势必受到世家大族的反扑,暗地里从中作梗,阻挠科举的实行,使其还未真正实行,就半途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