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那个称号,则是崇祯三年的下半年才出现的。
因为在这一年,他建立起来了大明帝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院,照顾那些孤寡老人。
之前萧升虽然也收留这些人,但那还是以仆人的名义去招人的,他们也自始至终认为自己就是仆人。
那个时候的他不能用做慈善的方式去照顾那些孤寡老人,因为他没有能力去面对后果。
而现在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足够的财富,应该为这个国家的那些不幸的人去做些什么。
对于每一个大明帝国的人,他都抱有足够的仁慈之心。
而对于那些非大明帝国的人,他自然不会去管。
对那些非大明帝国的人,怜悯也是有的,但仅限于此。
因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大明帝国的敌人,对待敌人,他不会手软的。
第一所大明帝国福利院于崇祯三年四月份建立在京师南郊,接收五百名老人以及三百名孤儿。
老人养到他们离世,孤儿则是养到成年。
一概费用,全部都是由煌夏商会一力承当。
这几百个人,养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对煌夏商会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压力。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到五月份,京师一地,就建立了五座福利院。
六月份和七月份,整个北直隶,计划在建的和已经建成的福利院总数达到了五十个。
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某些小分会的利润总和了。
不过,对于整个煌夏商会来说,仍然是没有什么压力。
直到福利院建设计划规划到了整个北方地区,煌夏商会的其它负责人想要找萧升谈一谈了。
萧升答应了他们,来了一次关于福利院问题的严肃谈判。
最后,萧升和他们达成了一个协议。
主要是两条,第一是建立一个“煌夏慈善基金会”,专门管理和监督慈善事业的进行。
第二个就是基金会每个月投入的慈善金额总数,不能大于商会利润总额的一半。
这已经不少了。
换作哪个大型的基业,会拿出一半的利润来做慈善?
尤其是,做慈善就是为了做慈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