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弘治帝有差事,都是绕过锦衣卫的大掌柜朱骥,直接交待给常风。
翌日清晨,常风照旧捧着笏板站在武官之末参加了早朝。
群臣一连禀奏了十几件事情。弘治帝件件都处置得当。
常风心中感叹:三年前九死一生保太子是值得的。以前的太子,当今的皇上是一位明君!大明的老百姓有盼头了。
就在此时,吏部左侍郎杨守陈出班:“禀皇上。早朝时辰有限。因诸臣上晌还要办差,又不能延长时辰。”
“故臣建议,在早朝之外增设午朝。”
杨守陈性格上有点像后世的海瑞。他认为,皇帝就该学太祖、太宗当劳模。
萧敬脸都绿了。弘治帝晚上批阅奏折到午夜。最多睡两个半时辰。隔三差五还要跟张皇后开枝散叶。就指着用完午膳小睡一会儿补补觉呢。
杨守陈的顶头上司王恕也觉得这个建议过分了。
王恕道:“御门早朝是祖制。历朝历代何曾听过有午朝一说?杨侍郎的建议臣不敢苟同。”
马文升、刘吉、徐浦等人纷纷附和,表示反对杨守陈的建议。
常风心道:皇上就坡下驴,表示听从多数人的意见,这事也就过去了。
万万没想到,弘治帝竟说:“杨卿的建议,朕深以为然。早朝时辰有限,朕的许多治国方略,都来不及跟众臣详谈。”
“朕看,就准了杨卿的奏议。在早朝外增设午朝半个时辰。”
众臣面面相觑。
他们此刻对弘治帝只有两个字:钦佩!
历代明君都有两个铁打的标准,一是勤政,二是爱民。当今皇上两条占全了。
万万没想到。杨守陈得了寸还要进尺。他竟又谏言道:“禀皇上。臣建议重开大小经筵。”
众臣不约而同的想:杨老头,你过分了啊!
所谓经筵,是指皇帝为讲经论史设的御前讲席。此乃唐制,历代延续。
讲官以大学士或翰林学士充任。
大经筵每月三回。初二、十二、二十二进行。每回两个时辰。
小经筵每年二至五月,八至十二月,逢单日便开。每回半个时辰。
历朝历代的皇帝,没有几个不厌恶经筵的。耗时不说,一群腐儒老头在耳边喋喋不休之乎者也,谁受得了?
勤勉如太祖、太宗,最多也只开大经筵。
先皇宪宗是个喜欢躺平的皇帝。即位第一件事就是废了经筵。
万万没想到,弘治帝竟然又一口答应了下来:“此建议很好。开经筵论经读史,有大裨益于朕。准奏!自本月起于乾清宫西暖阁开大、小经筵!”
萧敬的脸又绿了。他心疼弘治帝心疼的要命。
他清楚,弘治帝每天要做的事已经安排的满满当当了。如果开大、小经筵,那就要拿出休息的时间。
后世之人可以挑弘治帝的毛病,说文官势力是从弘治朝开始扩张,以至于在明末无法收拾的。
但所有人都得承认,弘治帝是个不折不扣的劳模。
纵观大明十六帝,劳模只有四位:洪武帝、永乐帝、弘治帝、崇祯帝。
王恕眼含热泪,跪倒在地,高呼一声:“皇上万岁万万岁!”
与万安不同。万安喊万岁是为了汤事儿。
王恕这声喊却是发自肺腑的希望龙椅上的那位劳模明君能够万寿无疆。
一众臣子跟着高喊:“皇上万岁万万岁。”无一例外,全都是发自真心。
早朝散后,萧敬找到了常风:“常千户,随我来一趟司礼监值房,有皇差。”
常风跟着萧敬进了值房。萧敬将匿名信的事说给了他听。
常风看了信后哭笑不得:“写信的人,一定是个酸腐的老学究。”
萧敬道:“皇上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让你把此人找出来,打发到南京留守衙门去养老。”
常风请示:“萧公公,这封信也是一条线索。我能否拿走?”
萧敬点头:“嗯,拿走吧。”
常风回到锦衣卫,先派人找来了昨夜在东中门当值的旗手卫百户。
本来他想让沈周按百户的描述画一幅小相,按相找人。
哪曾想百户表示天太黑。根本看不清那人的脸。只看到官服是五品。听声音五六十岁。
百户离开后,常风跟徐胖子商量:“有个找人的笨办法。就是排查在京所有正五品、从五品官员。”
“六部郎中、员外郎、左右庶子、翰林学士、通政司参议、尚宝寺卿.加起来大约一百三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