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134章 御虏记引子写匿名信的人(五千字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4章 御虏记引子写匿名信的人(五千字章)(3 / 4)

徐胖子道:“那就查呗。先弄一份名单,挨个找他们来锦衣卫喝茶。”

常风打消了这个念头:“这苯办法还是尽量别用。一来折腾得鸡飞狗跳。一百三十多个文官,总有一些胆小的。一听说锦衣卫请喝茶,再吓病几个。”

“二来,我办皇差向来快的很。去年腊月汤府纵火案,六个时辰就查明了真相。”

“找匿名信的寄信人这等小事,总不能折腾上三天吧?”

徐胖子问:“那咋办?”

常风看向了那封匿名信:“里面装着一条线索呢。”

徐胖子追问:“什么线索?”

常风答:“笔迹。一个人的笔迹就像是指模,是变不了的。”

徐胖子道:“伱又认不出一百三十多名官员们的笔迹。”

常风笑道:“我认不出,通政司的人或许认得出。”

通政司,全称“通政使司”。负责内外奏疏呈递。类似于后世的办公厅。

京官上奏折只有两种方式。要么将奏折交给通政司转递。要么早朝时直接呈递皇帝。

常风跟徐胖子来到了通政司。

通政使郑继听说锦衣卫的常爷来了,下意识的一缩脖,以为是来找他麻烦的。

因为李孜省以前当过通政使,当时郑继是他的心腹下属。

郑继对来通禀的杂役说:“快请。算了,我亲自去迎接常千户。”

郑继是正三品文官,常风只是正五品武官。他亲自迎接常风,足见常风如今在京中的权势有多高。

所谓权势分很多种。得皇帝恩宠是最高的一种。

常风跟郑继一番寒暄后说明了来意。

郑继长舒了一口气,心道:我还以为是要吃李孜省的瓜落儿呢。

随后郑继道:“我们通政司中有一人,认识满朝官员的笔迹。”

常风问:“哦?谁?”

郑继答:“一个姓傅的老书吏。他自天顺初年就在通政司当差了。是通政司的老人儿。”

大明官衙的文官员额有限。故各衙都养了数量甚多的书吏。他们无官无品,但各衙都离不开他们。

有道是“流水的堂官,铁打的书吏。”

不多时,郑继领着傅书吏来到了常风面前。

傅书吏七十岁了,一口牙都掉光了。但精神矍铄,很有精神。

常风将匿名信给了傅书吏:“老前辈看下,这是哪位官员的笔迹?”

傅书吏看了一柱香的功夫,而后十分肯定的说:“京官之中,无此笔迹。”

常风问:“老前辈如此肯定?”

傅书吏认真的回答:“常千户有所不知。我在通政司三十多年了。整日跟京官奏折封皮上的折名、署名字迹打交道。”

“谁的字迹,我一眼就能认出。”

一旁的徐胖子有些失望:“得,白跑一趟。”

常风道:“可往东中门扔信的人穿着官袍啊。”

徐胖子猜测:“说不定官袍是偷的。”

就在此时,傅书吏用手捻着信纸。他似乎有所发现:“这纸.”

常风连忙问:“这纸怎么了?”

傅书吏道:“这纸是松江谭笺,是正儿八经的贡笺。只有内廷和翰林院有。”

“去年松江府贡到内廷两千刀。皇上赐了一千五百刀给翰林院用。”

常风大喜过望。能够缩小排查范围,就没白来通政司。

把目标锁定在翰林院,差事就好办多了。翰林院的五品官只有五位:正五品学士一位;从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两位。

常风和徐胖子转头去了翰林院,找到了这五人。

五人当中,官场前程最好的是侍读学士李东阳、侍讲学士王华。

李东阳是先皇实录的副总裁官。过个几年,先皇实录修撰完成之时,就是他入阁之日。

侍讲学士王华是成化十七年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

大明文官升迁讲究论资排辈。论资排辈主要看金榜名次。

状元郎王华就算没什么大作为,苦巴巴的熬资格,过个二十年至少也能混个从二品的官帽戴戴。

常风对五人说道:“五位最近谁给皇上递过奏折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