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奏折,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贺折四种。奏事折又分明折、密折。
李东阳首先开口:“我递过奏事折,禀奏先皇实录修撰进度。”
王华道:“我上过一道奏安折。”
其余三人也说上过折子。
常风笑道:“我说的不是普通奏折。是没有署名的那种。”
李东阳大惑不解:“没有署名的奏折?那不就是匿名信嘛?”
“常千户,你也太小巧我们翰林官的人品了。”
“我们翰林官直言进谏,都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给皇上递匿名信那是宵小行为。”
常风拿出了那封信:“诸位看看,这是你们中谁的笔迹?”
五人看后。李东阳道:“常千户,这并非我们五人的笔迹。”
常风敏锐的察觉到,王华的脸上冒出了汗珠。
虽是二月,天气还是很冷。好端端的冒什么汗?定然心中有鬼。
常风道:“诸位学士打扰了,请回。”
五人转身离开。
常风忽然喊了一句:“王学士,请留下!”
王华听到这话,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徐胖子在一旁笑道:“状元公慌什么?”
王华一脸惊慌失措的表情:“啊,我失仪了,失仪了。”
常风道:“王学士,你是成化十七年的金榜之首,才思敏捷。”
“当年我爹还逼着我一夜之内通背下你的殿试状元文。”
“我觉得这样一封幼稚至极的信,不会是你写的。”
“可你为何看信之后如此紧张?”
徐胖子吓唬王华:“状元公,心里有鬼还是早点招了的好。你这样的文人要是进了诏狱.咳!”
“我们这些粗人拿捏您,就像把鸡蛋摇散黄一般容易。”
王华“噗通”跪下了:“二位。请饶过犬子!”
常风皱眉:“你儿子?”
常风猛然想起,两年前他去曲阜上任,途中偶遇过饿昏了的王华长子,王守仁。
常风问:“你说的是哪个儿子?该不会是长子王守仁吧?”
王华惊讶:“常千户竟知犬子姓名?”
常风笑道:“何止知道。两年前他在曲阜还欠了我六个锅盔呢!”
“等会儿,这匿名信该不会是他写的吧?”
王华垂头丧气的说:“这是他的笔迹。常千户请饶过他吧。今年元月,他格了七天七夜竹子后,生了一场大病,高热不退。怕是烧坏了脑子。”
常风有些奇怪:“格竹子?”
王华给常风讲述了日后被载入哲学史的“守仁格竹”。
去年王守仁去南昌与江西参议诸养和之女成婚。返回余姚老家时,船经过广信。
王守仁拜谒了广信的程朱理学大师娄谅。
娄谅向王守仁讲述了格物致知的学问。王守仁如获至宝。
之后王守仁遍览朱熹之作。将朱熹所言“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视作真理。
理论还需要实践。今年正月,为了实践朱老夫子的理论,他找来一盆竹子。与竹子在卧室之中对坐七天七夜,期间只喝水。意图格清竹理。
然而七天七夜过后,王守仁什么“理”都没发现。还生了一场大病。
大病之后,王守仁就变得行事古怪。
常风道:“明白了,令公子大病之后变得疯癫。写了这封匿名信,又偷了你的官袍,昨夜跑到东中门把信扔在了地上。”
“请你派人,把令公子请来吧。哦,顺便让他带六个锅盔来还我。”
还有一更大概十一点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