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明太祖的制度,皇子封为亲王,可以有自己的护军,其护卫少者三千人,多至万人。
然在北方防御蒙古的几个亲王,其护卫均超过此数。亲王的长子立为世子,其它诸子则封为郡王,以后各世子孙均有封爵,六世孙以下为奉国中尉。
宗室皇族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职业,只是坐享俸禄。明初宗室人数尚少,但到了明末时,宗室人数暴增,造成了国家财政极为沉重的负担。
另一方面,此种制度也容易造成亲王叛乱。如明初发生靖难之役,明成祖起兵夺了自己大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明朝中期还有宁王朱辰濠叛乱,幸好被提倡“知行合一”的理学大师王阳明平定。
明末的明朝财政崩溃,和大明宗室的人数太多也不无关系。
这些宗室名下都有大量的田地,非但不用交税,每年国家还得给他们发钱。
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
而清朝……
满清对待皇族宗室的制度不像秦朝那么苛,也不像明朝那么滥,可能是比较中庸适当的方式。
清朝皇族宗室依赖和皇帝的血缘关系,爵位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一直到不入八分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关系更远的宗室则没有爵位,只是腰带为黄色,作为与一般民众的区别。此俗称为黄带子,代表为清太祖的子孙。
另有红带子,也代表为清太祖诸弟的子孙。
黄带子、红带子可参加科举考试。如清末文坛领袖盛昱为黄带子出身,宣统时的良弼为红带子出身。
满清的爵位制度有一特点为降封制度,即父为亲王,子为郡王,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只剩一个黄带子的资格,必须靠自身的力量过活。
满清的爵位制度的另有一特点为世袭罔替,即父为王,子孙永远为王,此即俗称的“铁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