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迷途在1643> 第四十三章 各路名人来打卡(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三章 各路名人来打卡(一)(2 / 3)

李天经,字性参、号仁常,吴桥县城关镇驸马村人。祖父李懿,曾任明朝西宁道兵备副使,为边防名将,文武兼备。李天经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驿外郎、济南郡太守、山东督粮道、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光禄寺正卿(一品),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官清正,被誉为“李青天”,并且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

原本的李天经正要辞官,原因就是不当这个清朝的官,正打算以病老为名,辞归故里,这一天,汤若望来拜访,连忙引进书房,等丫鬟上茶完后,只见汤若望很神秘地掏出了一个装订本《黎城周报》,这一看不打紧,把李天经给吸引住了,短短的几篇文章,《黎城周报》是用来科普的知识,可在这二位看着后,是越来越心惊,要知道,李天经曾和李之藻、王应麟及外籍传教士龙华民、邓玉涵、罗雅谷、汤若望等人参与,经过不懈努力,历经五载,完成《崇祯历书》,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采用第谷(1546—1601)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1571—1630)《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该书126卷,全是他审核的,而现在看到的是什么?五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还对这八大行星做出了解剖,行星的大小、质量、组成物质、温度及每一颗行星的卫星,星环等等,短短几千字,包含了一个太阳系,只能用震惊,震惊来形容了。

大明理学家刘宗周不是坐不住了,而是气不过了,在大明像刘宗周这种文人很多的,不过别人如果碰壁要么回头,要么改变,可是刘宗周就是一根筋,那么先来说一说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刘宗周,字起东,别号念台,明朝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他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甚至认为,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

那么刘宗周最后为什么要绝食寻死?也就是说明年1645年7月,刘宗周要绝食了,接下去就说说他的过往生平就知道,此人这样的死法是合情合理的,还带有一丝的悲壮。

万历二十九年,也就是1601年,刘宗周高中状元,人生三大喜,一曰,状元及第时。二曰,同房花烛时。三曰,他乡遇故知。可是巧不巧,此时刘宗周母亲正好去世,刘宗周只能丁忧三年为母守孝,这是古人的大规,三年后,什么菜全凉了,只能在家苦读经书,做做学问。

到了天启年间,时来运转,被朝廷任命为礼部主事,不出一年又升任右通政,就这样正式踏入官场,可是刘宗周跟其他人不一样,不入世俗,自己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人在官场上不可能官运亨通。

当时,魏忠贤当道,许多文人官员被魏党排挤出朝堂,要么投奔魏党,要么绕道避之不及,而刘宗周主动去得罪魏忠贤,还顺带着把客氏也得罪了,客氏何许人也,她是天启得奶娘,也就是说,天启帝喝客氏奶长大的,有明朝野史说,天启帝跟客氏是有野情的,后宫的嫔妃敢怒不敢言,有谁反抗,不出几日,这嫔妃就莫名死去。

刘宗周被这两人算计,结果惹恼了皇帝,被削职遣送回原籍。

到了崇祯年,换皇帝了,新朝起用新人,想起了这个万历状元,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其实,刘宗周早就心灰意懒,尽管不太情愿复出,但君命难违啊,他还是去了。

这一次身为御史,那就要吸取教训了吧,可是谁叫他是刘宗周呢,反而变本加厉,一日三本,某日,一日四本奏书,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之要以佐圣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等策略。刘宗周虽素负清望,但毕竟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张并不合时宜。在当时明朝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但刘宗周认为“今天下非无才之患,而无本心之患”,因此主张“治心”是解救时艰的根本。他要求崇祯“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这表明在刘宗周那里,儒家经世致用的实效已经丧失。

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又劝崇祯“修心”、“修德”,学习上古的尧舜治国,在当时的环境下,崇祯帝学习这些,也是改变不了明朝的局势的。此后,刘宗周文人脾气发足了,干脆选择了辞官回乡。

到了崇祯九年,此时的明朝更是无人可用了,又一次起用了刘宗周,面临的问题就是内忧外患,已经是无力回天了。明朝的国运似乎已经倾斜向了后金。刘宗周虽然是儒家学者,但是在为官和治理朝政来说,简直是一窍不通。

刘宗周接着又是老一套,还建议追求君子“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的慎独境界。对此,刘宗周的建议还没完,建议崇祯帝每天“讲求二帝三王之学”,给皇帝恶补历史,汲取历代亡国之君的经验教训。

刘宗周这样的建议并不是说不行,而是在当时明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然是要求崇祯帝修德治心,近儒臣等等,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根本无济于事。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刘宗周的建议是可行的,太平盛世的情况下,这样的建议肯定会让王朝继续发展到顶峰。但明末时期,这样的建议无可厚非。紧急公文,皇帝都处理不过来,哪有闲工夫接受大臣的再教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