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当时的建议,无疑是在濒死之人面前,大谈特谈养生之道。
对刘宗周的陈词滥调毫无兴趣,崇祯帝忙于筹集军饷,增强军力,平息农民起义、抵御满清。此时的刘宗周真是看不出火候。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宗周还对皇帝喋喋不休,崇祯帝最后忍无可忍,只好再次罢免了刘宗周。
大家看到了吧,有奇葩皇帝,就会有奇葩大臣,这位刘宗周的官场经历可算是曲折了,嘿嘿!可谓是到头了吧,可是,最怕就是可是二字了,接下去发生的事就是无语了哦。
崇祯十五年(1642年),崇祯帝再次启用刘宗周。哈哈哈!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无语了,刘宗周并没有接受教训,依旧固执己见,不晓得变通。御史杨若侨向皇帝举荐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声称此人精通火器制造,可以启用他,铸造火炮击败清军。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刘宗周据“理”力争,声称:“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故崇祯说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将他革了职。这一年刘宗周六十五岁,这是他第三次被革职。他在《与祁世培书》中说:“抱头南下,便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啊。”
时间到了1644年5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史称“南明”。诏起复刘宗周左都御史原官。无语,无语了哇!这南明焉有不亡吗?
福王政权不仅于内政外交上没有任何作为,反而继承了崇祯朝的所有弊端:党争,苛敛,苟且偷安,等等。刘宗周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又一次挺身而出,上疏献计,一曰据形势以规进取,一曰重藩屏以资弹压,一曰慎爵赏以肃军情,一曰核旧官以立臣纪,一日三曰是常态,四曰、五曰才是正题。后然干脆又上疏请诛内外不职诸臣,于是他成为众矢之的,受到排挤。
刘宗周对崇祯亡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先帝无亡国之征,而政之弊有四:一曰治术坏于刑名,二曰人才消于党论,三曰武功丧于文法,四曰民命促于贿赂,所谓四亡征也。”他希望福王政权能改弦易辙,吸取教训,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在愈演愈烈的党争中,他不得不辞职。有人说,这是真文人,有傲骨,有一腔热血,可大多人避他之不及,但他没有忘记尽一个孔孟之徒的责任,在出都门前,一根筋到底,最后上《再陈谢悃疏》,对福王进行最后忠告。他的忠告有五条:一曰修圣政,无以近娱忽远猷;二曰振玉纲,无以主恩伤臣纪;三曰明国是,无以邪锋危正气;四曰端治术,无以刑名先教化;五曰固邦本,无以外衅酿内忧。又是五曰奏。
刘宗周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弘光四朝,“通籍四十五年,在仕六年有半,实立朝者四年,大家看到了吧,历经四朝,实际在朝参政只是四年,夸夸其谈了四十五年。
按原来的历史走向,接下去就是悲壮了,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遇害,潞王监国。六月十三日(7月6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7月8日)午刻,刘宗周听到这一消息,时方进膳,推案恸哭说:“此予正命时也。”于是他决定效法伯夷叔齐,开始绝食。
当时江南士大夫纷纷降清,做了贰臣,玷污名教,背叛了平时所学之道。刘宗周要以自己的行动,成就自己的人格,为衰世作一表率。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初八日(7月30日),刘宗周前后绝食而死。其子刘勺遵照他的遗命,曰:皇明蕺山长念台刘子之柩。
而现在的刘宗周,气势凶凶地在南京朝大骂《黎城周报》,
看看,这是什么话,明朝还没有亡呢,说南京朝专已党争,把个人荣辱高于国家,把个人私利建在民族之安危之上,罔顾百姓生死,启用卖国求荣之人当政,明年必亡!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等有时机,非要去讨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