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武侠修真>血狩穹苍> 第一百九十九章 守拙书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九章 守拙书院(1 / 1)

待到吃过早餐,何乐便着吴召娣出青石岭,在寄存马车的车行处买下两匹良驹,找准方向后直奔芷川而去。一路上吴召娣都拉长脸,要不是怕何乐灭她的口,估计早就偷偷溜去找霸剑盟的麻烦。就算不能拿回三绝剑,也得把他们住的酒家给烧掉才解气。她才不在乎什么手段,对于那些恶人,她只求能出口恶气。

“不是我怕,是真的打不过。去也是送死,没意义的送死是傻子行为。或许你会觉得为正义的事死也值得。但若是死了会连累很多人,那我还要不要去冒险?”何乐想来想去,决定还是要和她说清楚。就当是替她爸教她做人,不能只凭着愚勇做事。

吴召娣内心是鄙视的,只是不说。至于何乐说的连累很多人,在她看来除去吹牛再就是给自己找台阶。

何乐自然也看出来她的不屑,如是把接下来的话又咽回去。何必去解释,等她知道以后自然会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换成骑马后,两人的行程快上许多,两天后便到达芷川。

芷川是一处紧邻小澄河的山川地,这里地形险恶,少有外人来。但汝阳州的人都知道此处,只因为在芷川有间书院。书院的院长是个落第秀才,原本书院也不可能出名,但谁知就是这个落第秀才竟教出三位状元。在这个时代,一间书院能连续几年教出三位状元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因此很多有钱人家都会将子孙送来此处读书,就算地处偏远也丝毫不在乎。

何乐要去地方正是这间书院,书院名为守拙,其意为守住本心,不为物欲所诱惑之意。或许放在整个大周朝中守拙书院算不得特别有名,但在芷川只要问起书院,大家都会指着守拙书院的位置告诉你方向,遇上热心人甚至会为你带路。不为别的,只因在这穷乡僻壤唯有守拙书院能给他们带来自豪与荣誉感。

“你们是来找大先生的吗?还是找二先生?三先生也不错,上回我听他讲政论特别精彩,我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听懂。”被问路的老太太精神头极好,非要领着何乐他们去找书院。一路上老太太还絮絮叨叨说得没完,全是书院的趣事。

何乐也不插话,只是微笑的听着。当然他也没说,他既不是来找大先生,也不是来找二先生,更不是来找三先生。而是来找一个在书院里打杂的人,一个不是先生的杂役,一个在书院呆了六年的年轻人。

在这个十八岁就该远行,去参加州府试,然后去都城参加大考的时代。芷川守拙书院却有位少年宁可留在书院打杂,而且一待就是六年之久。若是普通人也就罢了,偏偏他年仅十五岁时便写出:

惊觉世间梦里,

一昔还倾江月。

苦亦何干白日,

聚亦有来星辰。

泪溋时年岁岁,

君顾之期朝朝。

可谓时年一诗成名,在大周朝中广为传颂。当时很多文人雅士都在等着这位少年十八岁后步入仕途,可谁知他却选择留在书院打杂,更是持续六年杂役生涯。从一名明日之星,渐渐沦落为普通杂役。

至少近两年已不再有人对他报以期待,包括书院里,那些新来的学子们更是不会注意到一名杂役。可偏偏栗源先生就记得他,还让何乐在此时挤出时间来找他,由此也让何乐生出强烈的好奇心。

能入得栗源法眼的人不多,当年那么多人来投奔他,最后能留下的也只有几位铁血汉子。可见栗源不是阿猫阿狗都会要,而是得达到一定层次才能被他赏识。

在书院门口何乐辞谢过老太太,这才踏入书院大门。守拙书院是不关门的书院,只要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入书院旁听,但不得惊扰到学子学习。

步入书院后,就能看到一排排类似凉棚的教舍。共有二十多位先生分别各领二三十学子对先贤的文章进行讲义,他们或摇头晃脑,或闭目低吟,风格各异却也一派道骨仙风的意境。守拙书院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每处凉棚外都会有几名或几十名闲人在旁听,也有认真的会记下笔记,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整个书院中弥漫,置身其中也会不自觉的去思考。

何乐也是大感意外,虽然大周朝重文轻武久矣,但如此强烈的读书氛围却不常见。哪怕临安城中的太学院,也不及此地十之一二。且不说他们学的如何,单单如此认真的态度,就足以令人赞叹。

“明义者,立万物一体也;亲民者,达万物一体也……”随意走到一处凉棚外,就听到里面的先生在说君之道。这里坐着十几名年龄偏大的学子,一个个正襟危坐,眼光中显露出坚定的表情。

何乐注意到他们特别之处,这才多看几眼。那讲义的先生约有五十多上下,黑白相间的胡须梳理得极讲究,虽只穿着粗布麻衣,却体态风雅,自有一派非凡气韵在其身。

“君臣,夫妻,亲友,乃至自然万物,莫不以情为念,以达吾之一体为仁!”那位先生随意说着,却似有意无意看向何乐。但这随意的一眼却让何乐心中猛然颤动,许久不曾出现的箴语在他脑中突然响起:大道为公,知行合一。

此前这句从未出现,更是在心法中也未暗示,纯粹是他今天在守拙书院中自己感悟出来的一语话,没有来由,却有意义。一时间就算是吴召娣也感觉到何乐身上的变化,某种不可言状的气息自何乐体内向外铺展开来。

“下课,除先生外都请回!”正在讲义的先生收起书本,对座下的众人说。那些认真感悟的学子虽有遗憾,却也不敢多言,而是一个个依言离开。不一刻各处凉棚中的学子都井然有序的走出书院,由此可见书院平日便有严格要求。对此何乐并不觉得多好,但也说不上不好。若是在军中每个人严格自律当然好,但若是对求学的学子也是如此要求,恐怕会禁锢他们的创造性。

就如同大道心经,看似随性,但也有着各自感悟的延伸性。王长老从中领悟的肯定与何乐所领悟的完全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别会因为习惯还有能力而逐渐生出分歧,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有的人已入太虚境,而有的人还在堪离境徘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