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3、会试(二)(2 / 4)

“啧,这人也太倒霉了,第一场就这样半途而废,下次再来就得三年后了。”宋易摇头,替他惋惜。

何文静这才想起古人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是怎么回事,他自己是很注意的,可是这事却是真的危险,便提醒了一下宋易,让他千万记得不要把号房完全密闭,否则要出大事,甚至可能变傻子。大脑缺氧可不是闹着玩的。

宋易嘻嘻笑着揽过他的脖子,道:“果然是好兄弟,就知道你还想着我!”

何文静被他勒得慌,拿手隔开他的手臂:“去去去,你要还有力气便留着明天考试,少来缠磨我,马山就又要被关上三天了。”

说到这事,宋易也不再嬉闹了,两人又在场中转了转,也没去听其余人的讨论,等到了时间便又各自分开回了号房。

第二场考时政要务,最后有一道诗赋,不过分量不重。因为题量增大,而且要写的字数增多,从小窗递进来的稿纸和试卷也明显增多,何文静数了数,各自有十二幅。

因为正卷和草卷太多,何文静审题之后便按照难易程度排了序,依次做起。

这五题分别为:一问朝廷设立学堂的用意何在,二问与他国相处之道,三问强国变法之策,四问教农富民之法,五问边境护民之方。

其实从这五道题考试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其实这算是一个系列的问题。

比如第一问就是在寻求培养人才的方法,有了人才,再教农户富裕起来,那么国就会有钱,有钱之后又问如何改革国家法令,使国家变强,最后开始讨论护民和与邻国外交相处之道。

对于第一题人才培养,何文静不准备照搬现代的教育,这个古人一时没办法接受,因此便折中了一下。

首先,古代因为是君主专/制的制度,所以要教授百姓有善良忠爱之心(即忠君),其次,朝廷选拔官吏,以科举取士为主,但对于其余限制不能参加科考的百姓,可另外分设门类教之,尤以各种复杂难学的技艺为主。

“......如此,百姓既能自立,则不生乱心,君亦安之,国亦安之,民亦安之。谨对。”

做完第一题,已经临近中午,何文静把试卷放到一边晾干,一边往风炉中加水,一边思考后面几题。

其实从第一场开考时他就有种感觉,如今的朝廷应该有思变之心,比如第一场的第一题中的“在亲民”,这里的“亲民”又作“新民”的意思。然后这接着的第二场,思变之意更加明显。

所以他才敢提出类似于现代职业学校的概念来,虽然是已经阉割过的,不过核心是这样没错。

那么后面的几天考试,他是要继续按照这种思路答题,还是按照古代科举中规中矩的作答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