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后一种比较保险,但是不容易出彩,最后结果如何便看天意。
而若是按照自己猜测的,朝廷有思变之心,那么这场会试主题应该差不多也是围绕这个主题。这样一来,自己有优势,则结果可能会好上不少。
可也有一点,古人保守,尤其古代君主制与现代不同,对于百姓的治理,多是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而非只是想国家民族强盛,却不在意皇帝个人利益。
那么有些变法可能就会影响到一部分士大夫和氏族的利益,或者影响到皇帝集权,这个分寸很难拿捏,如果不注意,那么就有非常大的可能直接被黜落。
何文静边吃便想,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把握住这个度呢?如今的皇帝陛下又有多大的胸襟呢?
吃过午饭,何文静还是决定按照自己想的来,毕竟这也算是自己的一个优势,不利用实在说不过去。既然现在机会来了,那他无论如何要试试,如果这次不幸落榜,大不了三年后再来,到时再走稳妥路线即可。
因此这第二题,教农富民之法,何文静还是继续开脑洞。
古代农民可以干的事情实在不多,基本作用就是给国家产粮和提供兵力,这也是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原因,毕竟国家根基所在。
而封建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普遍提倡愚民,这是为了怕百姓太聪明后起来造反。可是愚民了这么多朝,也没见哪个朝代真能千秋万世,说到底,既然百姓愚昧,那么既然他可以朝廷说什么他就信什么,那也可以别的什么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只要说到他心坎里。
因此这个政策可说既害人又不利己。
何文静的教民之策倒不是说要让朝廷普及民众基础教育,这个在古代现有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做不到的,而且他估计就算在位的皇帝再睿智,估计一时半会也接受不了。
所以他提出的教民之策与第一题类似,就是两个字,专攻。
他想起自己在书店看过的《齐民要术》。这本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谓十分贴近生活了。而且里面也没有谈论关于朝廷制度或者敏感话题的内容,朝廷可以放心让人给百姓讲解。
而至于百姓不识字的问题,完全可以让朝廷下发政令至当地县令,令其定期宣讲书中关于改进农桑之法的内容,然后将其纳入政绩考核。
“......故民之所忧,既论天时,亦论人为,皆可造也。臣愚见浅薄,伏惟陛下亲览,谨对。”
第二题答完之后天也快黑了,何文静觉得脚底生寒,偏头去看,却见火盆已熄灭,便站起身来跺跺脚,然后就听见了隔壁传来的喷嚏声。
看来还是有人被冻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