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均输司采购完成后的这一段时间内,户部最忙的就是“三库”和仓场衙门的人,每年如此。
何文静看完这些账册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完全没必要。
大夏的粮食产量并不高,就算是他从吕宋带回了红薯和玉米也一样,但是整个大夏的人口却接近两万万人,也就是接近2亿。
要养活这样多的人,仅靠现有的粮食产量本就艰难,而作为掌握了整个国家权力的皇宫、朝臣和富商们又占了大多数的资源。
那么底下人口数量庞大的百姓,能分到的粮食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因此,与其将国内本就不多的粮食东挪西搬,还不如直接取用外部资源——进口。
北海港码头。
五艘海船停正靠岸边,码头上的力夫正在忙忙碌碌的搬运着各色货物,期间还夹杂着许多商人“轻一点!轻一点!”的慌张提醒声。
何文静负手站在岸边,静静望着波光粼粼的海平线。
当时他再次上奏,提的又是均输司采购俸米粮食的建议,朝中众大臣虽经了上次开办钱庄的事,都知道他大胆,但他在还不到一月的时间内又口出狂言,还是让不少人忍不住皱了眉。
所以这次何文静出京前是在朝上立了承诺的,那就是均输司的其他采购清单户部认为没有问题,可以正常调拨钱款。
但是对于粮食的空缺,何文静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且所花费用不能高出原本均输司的预算。
更有甚者,例如兵部尚书邢洪钊,称何文静既然不愿在国内采购粮食,那么本应花在大夏的银子外流了,要他把这些外流出去的银钱补上,如此才能勉强算得上无功无过。
何文静最开始不知道邢洪钊为什么会如此针对他,不过后来也渐渐想通了。
他们两人最开始是在前朝时结下的梁子,当时对方想拿自己顶缸失败,最后反惹了文宣帝不喜,因此在前朝后期一直不受文宣帝待见。
后来屯田制逐渐推广到全国,他手中权力又被地方的屯长分走不少,因此对何文静更是怀恨在心。
再加之与何文静有亲的聂成忠又成了他的竞争对手,所以邢洪钊便想着趁何文静羽翼未丰时把他打压下去,否则最多再过三年,他这兵部尚书的位置必定要让贤。
对于他明面上的刁难何文静并未放在心上,他在意的还是一直躲在暗处没有动静的曹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