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参加科考,从秀才一路考上去,直到考中进士,这样的正途出身的,往往都能混到一定的职务,只要熬得住就行。
这第二便是走军伍一途了,通过战功积累,不断的高升,一样可以有权有势。
当然,也不是没有第三条路,那就是捐个官当当,只要花得起钱,就能买到一个带有品阶的官职。
但是这种官职的品阶通常都不会高,更没有什么权力可言,如是真的有事儿了,这种官职屁用没有。
也正是如此,大明的商贾之家都在着力的培养自己家的读书人,以求他们能考上个举人和进士什么的,将来也能当个官,给自己家里当个靠山。
在明代,商贾的地位虽然不高,但是朝廷为了照顾商贾的后代参见科举考试,还是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明朝商人后代不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政府还不断为流动性很强的商人提供了参加科举的便利。
明朝中叶前后,除负贩行商的落迁定居外,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大量因其它原因而产生的流动人口如流民、逃户等。
显然,传统的管理人口的户籍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了。
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后,明朝政府首先给了流民、逃户在异地寄籍暂居及附籍的权利。
负贩行商从流动性来说,与流民、逃户无别,然在财力方面,却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他们的经济实力可以保障其很快在留居地扎下根来。
他们在经商地购置产业、建筑房屋、营造坟地、养儿育女,他们的子孙也“婚姻于此,衣食于此,与土著世产者非有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