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长安很忙,除了北苑禁军的招募如火如荼,皇宫城内,李二与三公忙也着接见各地进奏官,部署一年要领。
六部二十四司,因为今年进补的官吏特别多,自月初起就没停歇过,这也间接表明,大唐吏治越发精细,历史的车轮正滚滚而行。
九卿上下自接到皇孙即将诞生的消息,临时抽调长安、万年两县差役,正紧锣密鼓的布置,东西两市临近各家店铺也因此日进斗升,忙碌着为五品以上在京官员筹备贺礼。
城内坊民、城外百姓可管不了这么多,手里的田地还等着灌溉锄草呢。
倒是长安文武一众女眷难得悠闲,带着孩童穿梭在城外花香水色之中,确有那‘长安三月春未暮,城中不见游人归’之感。
当然,在这春意盎然之际,崇贤坊的李君羡和萦娘也没歇着,早早折了半天假,匆匆赶来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的城东灞桥,迎接老家来的侄儿。
每年这个时节,新晋的官吏要在这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中,与友人折柳依依阔别。加之此处远可眺山,近可戏水,也是长安丽人春游的好地方。
此前长安一度闷热数日,今日游人异常繁多,俨然有那游人肩摩毂击的壮观。
眺望远处大道上飞翔的纸鸢,萦娘绣眉紧皱,不由发起牢骚:“怎地过了未时,还不见人影,英国公还在普宁坊等着呢。”
“急甚?近来赴任官吏频多,驿站拥挤,耽误片刻,也在情理。”李君羡眯着熊猫眼,哈欠连连,不耐烦地回道。
昨夜与邹凤炽密会,得知坊民已经搬入新宅,大通坊的豆腐作坊也一起开始营业,其余九间豆腐作坊选址初步落定。
长安县这边,以西市为主,待贤、永平、大通三坊为辅;朱雀大街沿路各坊多为皇亲贵胄,只置了安业、开明两坊;选定万年县东市肯定耗资巨大,还是以余家老叟的常乐坊为主,永宁、安邑为辅。
最后一处,起初定的修政坊,鉴于东南角即将修建曲江池,寺院也不甚众多,向上提了两坊,迁至升平坊。此后会有众多寺院将其环绕,其中便有那烂怂大雁塔的慈恩寺。
至于花馍一事,自李君羡与房玄龄闹掰之后,邹凤炽三天两头被已经晋升为长安县县丞的裴行俭召去县廨问话,如今提都不敢提,只能暗中先寻觅巧妇,每日加紧调教。
“好像来了!”萦娘指着灞桥烟柳之中一辆缓缓行来的马车。
朦胧中,那马车上探出一个头系平帻巾,二十出头的绿衣青年,向这边招手,不等过桥,匆忙下了马车,提着衣角,快步近前而来,伏倒在地:“侄儿拜过叔父、叔母。”
“一路风尘仆仆,累坏了吧?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