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奏折是解释如何运作“救灾扶贫基金会”,解决了持续发展的问题。
从牙行开始,控制水陆运输然后垄断生丝买卖,控制粮食价格,并且分配桑田种植面积,放手让其与荆襄地区等地做大宗生意,形成一个类似于“盐铁专营”的集团。
与朝廷的“盐铁专营”不同的是,这个集团的控制权并非由官府直接控制,而是由民间资本运作,官府只负责宏观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具体事宜则放手由集团自己经营。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集团是有钱庄经营性质的,可以放贷,扶持自己看好的行业和作坊,并且整个衙门的收支和月俸皆由其代管,存储和发放,赫然就是整个县的经济管家。
由于官府有股份,且有理事会理事名额,所以一切经营对于官府来说都是透明的,每年的经营规模,可以产生的税赋都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县里可以根据经营的状况随时调整经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且给予相应项目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能够更好地协调各地的劳动力状况,全面协调经济发展。
按照奏折里的叙述,今年的钱粮税赋实际皆可由“救灾扶贫基金会”一手包办,且还可以比往年提高三成。
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商业活动加快生产经营,给予农业方面,尤其是受灾的地方全年免除税赋的“皇恩”。
无形之中,这又堵上了言官们用“与民争利”发难的借口,简直无处可以弹劾。
奏折上说的虽然纷繁复杂,却是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生气勃勃的经济体。
解决灾后安置这些都是小事,主要是井井有条地安排了生产,工作,办学,治理。
当真是硬生生将一个天变带来的危机转化成了发展的机遇。
关键的是这些都不是嘴炮,而是实实在在地将县里所有大宗的民生进项全都抓在手里。
尤其是还有一个注定了要成为“销金窟”的,繁华的“皇恩小区”握在手里。
抓住了这些关键的要害,就是拿住了商贾士绅的命脉,想不服都不行,确实是厉害手段。
到了这时,朝堂上的诸公想不佩服也是不行的。
要知道,自古以来,朝廷的政令都是不下县的,各个乡镇完全就是由士绅们把持,这是多少年来的传统,无人可以打破。
现在这江泉县只用了这一招,就打破了这个铁律,虽然还不能让士绅们俯首帖耳,却也是让他们趋之若鹜,要看官府脸色行事了。
不过,虽然承认这江泉县令有些本事,众人心里却是膈应得慌。
这简直就是将一县之经济当作一个买卖打包了由商人们经营,实是开亘古未有之先例。
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这厮的大言不惭。
奏折里把胸脯拍得呯呯响,敢向朝廷立军令状:
明年税赋可以增长五成,三年后增长一倍,实现“民不加赋而岁入倍增”。
如果说这还不够无耻,那么请看……
这厮还为每一条措施都找了一条太祖爷曾经的措施背书。
以示自己处处遵从圣喻,决非首创。
比如其中的生丝,粮食“统购统销”,太祖当年行军打仗就一直用的就是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