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鼓咚咚起着衣,五更朝罢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太祖得知大怒,作诗一首呵斥之: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家翁,日高丈午犹拥被。”
虽然已经很疯狂了,但太祖毕竟是人不是铁,也渐有力不从心之感。
但要让太祖放权,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便需要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分担出去。
比如读奏折,整理文案,统计分类等等琐碎的工作。
没有任何根基的太监自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于是太祖就开始把一些琐碎的政务分派给身边的太监。
不过太监的文化素质普遍很低,文盲半文盲占了大多数,识文断字的太少。
太祖时期也就只能将就着用用。
到了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吸取了太祖的经验,有意识地主动培养小太监学习文化。
于是,在成祖的安排下,翰林院开始定期派人进宫教导这些小太监学习。
而到了宣德时期,宣宗朱瞻基十分干脆地将这种规则定为制度,于是宣德元年七月,内书房正式宣布成立。
《明史》记载:
“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史书,这内史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其后大学士陈山亦专其职,遂定翰林官四人教习以为常。自此内宦如通文墨。”
小太监们学习的东西除了正常学堂所必修的四书五经之外,还要研习《忠鉴录》等警示类课程,主要是太监中的一些正反案例。
另外一项重中之重就是学习“判仿”,对具体事务进行模拟处理,为以后履行“批红业务”做准备。
这就是后来的硬性规定“非内书房高材生不得入司礼监”的由来了。
而且小太监们学成之后的毕业试也与科考相似,除了业师考试之外,还要面临皇帝的最终殿试。
由皇帝出题,过关者便是太监界的进士了,可进入二十四衙门作为储备干部。
当然,最好的选择无疑地分配到东官侍读和司礼监文书一类,前者是日后的天子近臣,后者也有很大机率升任为秉笔太监。
次一等的就是御马监这样的实权衙门,也是天子近臣,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那一类,比如梁芳公公就是个中的翘楚,在御马监为皇帝的吃喝玩乐做出了杰出贡献,获得了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公公的地位。
作为皇帝最亲近的身边人,梁芳自然知道皇帝最忌讳什么。
亡国之道,这样的词若是平常时也还罢了,可现在的成化皇帝已是怒不可遏,正是最为敏感多疑的时候,一点点不对路就能联系到诸多负面意思上去,正所谓疑心生暗鬼是也!
成化皇帝的反应完全被梁芳带进了坑里,确实是shā • rén的心都有了。
这尼玛确实如梁芳所说,字字如刀啊!
很好,朕先给你一刀!
深吸了一口气,成化皇帝反而镇定了下来……
亡国之道么?开头便如此犀利,很好,朕倒想看看后面还有些什么大逆不道之语。
“继续,不要停!”
成化皇帝的声音出奇地平静!
这当然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可梁芳心里还是失望得一弊,不是应该拖出去打死的吗?
梁芳千算万算,却还是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帝王学习的教材和他们太监学习的教材是不同的。
成化皇帝还是太子时,教材里份量最重的科目便是《资治通鉴》。
何为“资治通鉴”?
宋神宗给出的定义是:“资于往事,有鉴于治道”!
《资治通鉴》可不就是专为皇帝讲解亡国之道,以史为鉴的么?
因此,方唐镜这一句“欲求治国之道,必先明亡国之道”,实在是与“资治通鉴”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由勾起了成化皇帝的一些过往记忆。
成化皇帝为太子时,除了东刘先生(刘珝)外,还有一位王侍读,专为其讲解《资治通鉴》,两人关系十分亲厚,可惜这位王侍读并没有等到他登基,就已一病西去。
一念及此,成化皇帝不由心中一软,且先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