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套书共有六本,分别是《国学》、《算数》、《几何》、《博物》、《格物》和《杂学》。
这六本书是朱慈烺根据记忆里现代教育制度编写的教材。
其中《国学》对应语文、法学和。。。。
《算数》和《几何》对应后世的数学。
《博物》是生物和化学。
《格物》为物理。
《杂学》则是天文地理和各地的宗教及民俗。
朱慈烺之所以要编写这些教材,其实和将赵士桢封侯一样,就是鼓励广大学子不要一味钻研儒家八股,而是要把眼光放在科举的其他科目上。
虽然朱慈烺改革了科举制度,并且提高了匠人的地位,甚至通过将赵士桢封侯来鼓励学子学习其他科目。
但是整个大日月朝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几乎所有人学的都是儒家经典,其他诸子百家都是浅尝则之。
并且各个官学和私学传授的课程也全部都是儒家经典。
除了医科和兵科还有一些杏林世家和将门功贵传承之外,其他的学科几乎都是凭借个人兴趣自学。
这就导致其他所有学科的学子绑在一起也不及儒科学子数量的万分之一。
要想改变这个状态,光通过潜移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朝廷的强制手段来推广。
“可是陛下,如今天下的读书人大多都不知道这些课程。《国学》没有问题。《算数》和《几何》除了一些商贾小吏几乎没有人会。
至于《博物》、《格物》和《杂学》这三门,微臣估计普天之下,精通这些的不超过百人。略知皮年的也仅为千人。陛下要想推广这六门课程,恐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翻阅了这六门课程之后,王守仁一脸为难地说道。
作为一代圣贤,王守仁在学问上涉猎很广,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几乎都难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