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扬武”号的下水仪式现场进行了精心的布置,除了搭建礼台外,“扬武”舰的舰体上还做了饶有趣味的装饰,和此前船政各舰下水时的装扮完全不同,“扬武”采用了纯粹中土式的下水装扮。
下水当天的“扬武”舰,主甲板上的舰桥、桅杆、楼室都已经模样初具,全舰张挂满旗,前桅杆的顶端飘扬着一面大号的大乾帝国红地金龙戏珠国旗,后桅杆则飘扬着一面大幅的红地黑字“天后圣母”旗(天后即中土传统海神妈祖),舰首则张挂着一面蓝地青龙旗——此旗图纹和国旗一样,只是颜色不同,以蓝色为地,象征大海,是为大乾海军旗。在舰首前端外,装饰有一段临时斜桅,下方悬挂着一条条巨大的彩缎和彩球。沿着军舰的舷侧,还有用松柏枝组成的波浪形装饰。
西方的舰船下水仪式,通常由女宾担任教母,以向舰首砸香槟的形式为军舰祝福洗礼,进而工人抽去舰体左右的撑杆,使军舰滑入水中。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因传统文化使然,中土人士对由女子来主持军舰下水活动很不感冒,以至于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具有浓浓的中土特色下水方式,即将牵连军舰的固定索留取最后一根,象征性的引至下水礼宾台之上,下水时,主礼人用利器将其连同舰身彩缎一同割断,俗称“剪彩”,随之工人松开真正固定军舰的滑车,而后军舰便滑向水面,同时悬挂在舰首装饰性斜桅下方的彩球打开,其中预先填充的五色彩纸和鸽子四散飞舞,以烘托气氛。
由于和“剪彩”一起的切断固定索事实上具备了和西方砸香槟一样的仪式意义,为显庄重,福州船政局报请礼部专门制定固定的切割工具,礼部经过反复考量,最终选定的是中土古代传说中的“钺”造型。用于下水仪式的钺皆为铜制,外镀以金,左侧面有三道血槽,分别代表传说中的“三皇”,右侧面有五道血槽,分别代表传说中的“五帝”,经过这种神器化的金钺的“剪彩”,犹如迎接新生儿时剪断脐带,寓意下水降生的舰船受到三皇五帝等中土先祖的赐福和庇佑。
上午9时16分,以从北京专程赶来参加仪式的总理海军衙门王大臣纯亲王宜瑄为首,直隶总督、闽浙总督、福建巡抚、tái • wān巡抚、福州将军、船政大臣等乾国重要官员以及800余名乾国官商名流嘉宾齐聚福州船政局,船厂员匠及闻声而动前来观礼的中外各界人士。总计在下水仪式现场的人员5000余人。
上午10时整,福州船政局“扬武”舰建造船台前的会场上,响起了“金瓯永固、山川壮丽、物产丰隆、四海宁清、天下共福”的大乾帝国国歌“金瓯永固歌”。随后全场人士向大乾帝国国旗红地金龙旗行三鞠躬礼,10时8分。一位北京来的敕使在礼宾台上诵读起当今天子光旭皇帝的赐名谕旨来。
岛津洋子这时注意到,坐在礼宾台上的直隶总督李绍泉和船政大臣丁雨生虽然紧挨着坐在一起,但却不象旁边的几位乾国大臣那样的小声微笑着互相交谈,而是目不斜视一脸官司的看着前方的军舰,谁也不看对方。
岛津洋子心中奇怪,根据她所了解的情况,这两位乾国大臣的私交一向很好,在林义哲未身故前离开船政大臣任上。升任筹海大臣后,丁雨生之所以能够接替林义哲出任船政大臣,是李绍泉极力向两位主持政务的亲王举荐的结果,现在二人却相互之间如同陌路人一般,是怎么回事呢?
岛津洋子好奇心起,她想弄明白这当中的内情,目光便始终没有离开这两位乾国大臣身上,连即将开始的盛大典礼都不太注意了。
在敕使宣读完天子谕旨,正式将眼前船台上雄伟无比的军舰命名为“扬武”之后,岛津洋子看到李绍泉和丁雨生在司仪的唱声中缓缓起身。来到祭桌前,各自拿起一把金光闪闪的小斧子,拎在了手中。
直到这时。李绍泉和丁雨生在互相面对,但二人的脸上全无任何表情,都是冷漠的瞅着对方,眼中满期是敌意,岛津洋子看到这一幕,甚至生出了他们二人下一刻就会当场在这礼宾台上抡起手里的金斧子互砍的感觉。
“这李大人和丁大人……瞧这架势……不会砍起来吧?”楼下有人低声说道,似乎他的感觉和岛津洋子一样。
“不好说,要是真砍起来的话,也是为了这蒸汽兵船。”有人接口道。
“这话是怎么说的呢?他们二人不都是要造兵船的吗?”有人又问道。
“呵呵。你知道什么!他们确是都想要兵船,可李大人想要从洋人手里买铁甲大兵船给北洋水师。丁大人要造带甲巡海快船给船政水师,要知道无论是外购还是自造。朝廷给的银子是有数的,他们能不争起来吗?”
“照这么说,是丁大人赢了?”
“也不算全赢,这‘扬武’带甲快船,听说要造三艘,其中两艘在闽厂(即福州船政局)建造,建成后归船政水师,另一艘在沪厂(即江南造船厂)建造,建成后归北洋水师,这样两下都不吃亏。”
听到这里,岛津洋子有些明白了过来。
岛津洋子并不知道,其实这当中的内情,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李绍泉一心想要的铁甲舰,是军舰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的独特产物。与之前的木质风帆战舰相比,这类同时拥有钢铁装甲和蒸汽动力的新式军舰,犹如重装的骑士,身披厚甲,手执利刃,脚跨骏马,兼具强大的生存力、机动力和攻击力。身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那个时代,铁甲舰象征着国家的海上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它的直系后代——现代战列舰出现之前,这类军舰一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色。
几乎与铁甲舰诞生同时,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击下,古老的大乾帝国经历了门户洞开、主权沦丧、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严峻局势。为应对这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当时乾国朝野一批思想较为进步、较有世界眼光的官僚知识分子在惨痛的现实教训面前,发起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主张主动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希冀以此改变国家的前途命运。
洋务运动开始之初,建设的主要着眼点围绕着“自强”而展开。这个产生于《易经》的著名词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时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寻求、掌握能够制御外寇的利器,解决现实紧迫的国防危机问题。针对禁烟战争以来几次严重的外敌入侵中,敌寇大都是从海上联樯而来的情势,巩固海防、创办模仿西方的近代化海军之议由此兴起。
如同后世的国人谈论航空母舰一般,近代海防论兴起时,当时世界海军最新锐的舰种——铁甲舰,在举国上下立刻变成热度很高的话题。谈论、研究,进而议论购买以及购买何种铁甲舰,在当时是桩相当时髦的事情。大乾朝廷内部围绕着是否需要铁甲舰、如何购舰及将来的维护经费如何筹集等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其间又夹杂了派系倾轧、铁甲舰过时论、要大舰还是要小舰等因素的干扰,因此虽然大乾朝廷早在彤郅十三年就曾谕令购买1、2艘铁甲舰,然而历时近两年却毫无结果。
李绍泉率领两淮子弟平定长毛教匪,使用洋人开花大炮起家,因而对西方先进武器价值的认识,有着其他很多同时代官僚无法与之相比的切身感受。筹办海防之初,李绍泉就已私下派专人在国外打听、寻购铁甲舰,迈出了超前、实干的一步。
光旭三年2月,李绍泉从赫德处得知,土耳其在英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舰有意转售,当即委托率领福建船政第一届海军留学生出国的华、洋监督李丹崖、日意格前往英国船厂考察实船。(未完待续)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目录第四百四十八章做戏
赫德向李绍泉推荐的两艘土耳其铁甲舰是同级,名为“柏尔来”、“奥利恩”。舰型上与当时日本拥有的“比睿”级、“扶桑”级铁甲舰同属二等铁甲舰,由土耳其和英国合作设计,彤郅十三年在沙木大船厂开工建造。该级舰满载排水量4870吨,舰长米,宽米,吃水米,动力系统采用2座蒸汽机,4座锅炉,双轴推进,试航时测得主机功率4040马力,航速节。这级军舰的主炮是4门12英寸口径前装线膛巨炮,布置方法和日本“扶桑”级铁甲舰相似,即老式的“船腰炮房”。不过土耳其铁甲舰的炮房尤其改良之处,为了增大火炮的射界,军舰中部用装甲围出的四边形“炮房”的四角各“切”去了一块,在四角的斜面上开设炮窗布置4门主炮。因为原本长方形只有4个角的炮房被切成了8个角,所以又得名“八角台”铁甲舰。“船腰炮房”布局最大的弊病在于火炮的射界过小,无法转向前后方向进行射击,已不符合当时世界海军船头对敌作战的战术要求。除了在八角台炮房里的4门12英寸前膛主炮外,该级舰的武装还包括4门20磅炮、2座14英寸鱼雷发射架,以及军舰舰首水下的撞角。综合各项技术指标来看,该级舰只能说是性能一般,乏善可陈,在当时世界的同类铁甲舰中并不突出,唯有的一处亮点是除了水线带装甲和炮房装甲外,炮房的顶部用装甲加以封闭,这是军舰上首次出现近现代意义的装甲甲板。
“柏尔来”、“奥利恩”分别于光旭二年2月12日、光旭三年1月23日下水,光旭四年7月19日、光旭五年7月3日完工。原本二舰本应由土耳其接收,但正值俄土战争。处于中立地位且和俄国本就关系紧张的英国被迫不能交货,奈何只得自己花钱买下。这2艘性能平平的军舰对战舰如云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讲,实在是可有可无之物。为捞回这笔冤枉钱,英国政府立刻就瞄上了正在筹建近代化海军。并在英国船厂一再订造军舰的乾国和日本,极力进行推销,2艘军舰总报价160万两白银。
奉李绍泉之命前去考察的李丹崖是著名的新式科技人才,学识丰富,深受李绍泉赏识,曾担任福州船政局总考工,对军事技术极有认识。法国人日意格曾一手协助林义哲创办船政,为中土海军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二人受命抵达英国实地考察。立刻看出并向李绍泉汇报了这级军舰的弊病,认为样式陈旧,不建议购买,于是有关转购这两艘铁甲舰的提议随即被搁置。
但俄土战争结束后不久,乾俄两国因伊犁及克什米尔问题发生争执,关系骤然紧张,此时俄国已然插手日本西南战争,俄国政府借机扬言将派出舰队到乾国沿海活动,2艘已经接近完工的土耳其铁甲舰对急需购买现成军舰以加强海军实力的乾国有了特殊的意义。朝廷下令李绍泉立即着手购买这两艘铁甲舰,而英国则看准时机大敲竹杠。“忽允忽翻”,竟将两艘老式铁甲舰的售价一路哄抬至200万两,但担心俄国舰队前来的李绍泉急于购入二舰加强北洋水师的力量。保卫京津重地,是以决意购买,并上奏朝廷请求批准。
就在李绍泉上奏之时,冷不防船政大臣丁雨生上了一道折子,称“土耳其铁甲舰万万不可购买”,称“船政新造带甲快船,设计先进,足能与铁甲船争胜”,要求朝廷停止购舰计划。将预备购舰的钱转给船政,由船政为北洋造舰。
丁雨生的折子一上。李绍泉立刻便明白丁雨生是在和自己抢银子,不由得十分恼火。为了争夺宝贵的经费。李绍泉毫不客气的开始了反击。
李绍泉上奏坚持购舰,称“目下北洋缺少得力兵船,铁甲船仅‘龙骧’一只,且为日本旧舰,炮旧而速缓,且无改造之余地”,而“北洋为京津门户,必有铁甲船方能巡护”,并且指出“俄人借口日本内乱,出动陆师大队干涉,并以萨摩叛军有二铁甲船为由,欲出动水师大队前来,其狼子野心,非仅为日本,且为图我大乾也,幸为英法等国所阻”,“彼扬言欲以水师制我,其在远东之船,皆为大号兵船,五六千吨以上者四只,船巨炮众,其巡海快船亦大且坚,而我仅有‘龙骧’一只,其余快船最大者不过二千余吨,虽未战而强弱已判”,“必有铁甲船,方能与之相抗”,“土耳其现有铁甲船二只,正欲出售,其价虽稍昂,而可急我之需”,极力要求购买土耳其的这两艘现成的铁甲舰。
李绍泉上奏之后,朝廷一时不能决,而在邸报上看到李绍泉的奏折后,丁雨生为了阻止李绍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决心不惜一切阻止李绍泉购买土耳其铁甲舰的计划,他利用船政方面的技术知识优势,上奏朝廷,对土耳其铁甲舰的式样、吨位、主尺度、装甲防御、火炮布置以及动力系统等问题上全面出击,措辞严厉的将土耳其铁甲舰批驳得体无完肤。丁雨生称通过和李丹崖和日意格及船政总工程师达士博的讨论,判定土耳其铁甲舰“船式、轻重、尺寸均不合海面交锋之用”,“欲以此敌俄国之铁甲舰,恐万万不能”,进而直接对李绍泉进行人身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