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对江南新四军的报复“扫荡”也就更加频繁,更加严酷了。江南茅山的心腹地带,在一支队初到时只在交通沿线较大的镇上有日军据点,到这时三
五里就有一个据点。据点之密集,犹如古代比武打拳用的梅花桩。1939年
1月上旬,日军又6路进攻二支队三团。三团占据山地杀伤敌人,同时派部队袭击敌侧后,迫其回窜,又在其回窜途中给以伏击,并乘胜攻克小丹阳、
陶吴,镇压了汉奸。1月中旬,二支队奇袭芜湖近郊的官陡门,8分钟解决了战斗。一支队也在不断粉碎日军“扫荡”的同时,主动袭击敌人。1939年
2月4日,袭击丹阳城西门,突入城内,歼敌伪50余名。2月6日,王必成率领二团,攻克东湾据点,全歼守敌日伪军50余名,2月18
日,即农历除夕之夜,在陈毅亲自布置下,段焕竞率领二团一营长途奔袭延陵。按预定计划,由一连占领简渎河东北地区,监视大庙内日军;二、三连突袭河西南
的两个大碉堡里的伪军,悉数将其俘获。随即全营向日军发起总攻,用长竹竿捆绑集束手榴弹炸开围墙枪眼,攻入庙院,逐屋激战,最后用火攻歼灭了
顽抗的日军,攻克延陵。此战全歼日军川野中队1个分队和伪军100余名,还生俘日军1名。
但是,在敌、顽的夹击中,还必须有更有力的措施,才能使江南新四军获得斗争的主动权,使东进北上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
在这个问题上,部队内部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陈毅在江南敌后行动过火,开展双减,解放扬中,发展武装,刺激了友军友党,是什么“人、
枪、款主义”。陈毅感到,根据敌后的实际,根据中共中央一再强调的“dú • lì自主”精神,新四军应该制定一个更明确、更具体的冲破敌、顽夹击的方针了。
恰于这时,陈毅得到通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即将到皖南军部视察工作。
1939年2月23日,陈毅与项英等在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泾县云岭附近的章家渡迎接周恩来。
周恩来当时在国共合作中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这一次,他以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三战区视察工作,借此机会专程来新四军传
达和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批评了以王明为代表的统一战线问题上迁就主义的错误,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必须“dú • lì自主”地宣传抗日,发动群众,
扩大武装,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精神。会议还指出,华中是目前全国最好发展的区域。根据华中的实际情况,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成立
中原局,以刘少奇(当时化名胡服)为书记;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仍以项英为书记;以便更有力地开展华中和江南敌后的抗日工作。
周恩来到皖南,进一步与东南局及军分会的领导人,商讨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和新四军的发展方针。
新四军应向何处发展?曾有人认为,江南的情况特殊,敌、伪、顽的力量过于强大,平原水网又给部队的行动带来许多困难,不如向南,向闽浙一
带发展,那儿是老区,群众基础好,又多高山密林,地理环境也十分有利,为部队的大发展提供了许多江南所没有的条件。陈毅则认为在日军并未侵占
浙赣闽广大地区时向南、向闽浙一带国民党统治区发展,必然会造成政治上被动。他深感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武汉失守后,蒋介
石政府在对内对外政策上的严重变化,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的“溶共”、“防共”、“限共”、“fǎn • gòng”政策在江南已经逐步表现出来的现实,
都使他看到全国性的fǎn • gòng高潮将难避免,新四军必须更积极地向东向北冲出三战区所设置的牢笼。
周恩来和项英、陈毅都作了长谈,并广泛听取了各支队负责人和其他一些干部的意见。他肯定了陈毅在江南的发展是符合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的。他指出,去年10
月25日日军攻占武汉后,抗战的相持阶段已经到来。他说,我们现在的方针是正面战场必须使日寇不再深入,而要做到这一点,敌后战
场就必须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游击战争。他说,五台山和江南,一个牵制敌人主力五、六万,一个牵制敌人主力三、四万,全国如果有十几个、二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