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地区,就可以使日军疲于奔命了。在这相持阶段中,我们还要发展壮大,准备将来的反攻和决战。而这,势必就要牵涉到与国民党的关系。中国
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出的华中是目前最好发展的区域的指示,是有深刻含义的。由于日本政府在攻占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方针,把对国民党政府以
军事进攻为主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这就会使国民党政权在日本政府的新政策中强化历来的限共防共的政策。国民党五中全
会上制定的fǎn • gòng政策,就是这一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这一政策的继续发展,国共两党的矛盾必然继续深化。抓紧时机发展华中,既是壮大共产党、
新四军抗战力量的需要,也是为一旦国共间发生不测事件时机动回旋的需要。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在华中携手,将会促使整个国共合作持久和顺利。
在东南局和军分会负责人的会议上,经过了整整两天的讨论,根据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精神,在周恩来的启发下,大家终于商定新四军今后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陈毅这次皖南之行收获很大,不仅在大局上得到了英明的方针,而且在
个人生活上得到了张茜的一张照片。对于这位武汉参军的军部服务团的主要演员,陈毅心向往之非止一日了。
第三节东进东路北上江北回到茅山,陈毅立即着手部署东进北上。此时,江南斗争局面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正如项英1939年4月12日给
中央的报告所说:“随一支队对东湾据点的进攻和延陵据点攻击的胜利,使敌梅花桩据点动摇??一些小据点陆续放弃,集中大兵力到必要的据点去”,
而加紧了对新四军各部的多路机动的跟踪“扫荡”。一支队二团一部在袭击日军后,被日军跟踪包围,在上下会发生激战,二团的政治主任肖国生壮烈
牺牲。在东路,由于梅光迪所辖的一些大刀会等地方势力在顽固派进逼的形势下发生动摇,领导江抗的一支队参谋长胡发坚,到处奔波处理,在一次处
理紧急情况时被走火的流弹击中牺牲,致使江抗的工作更加困难。陈毅与支队其他领导人研究后,决定先分兵“向东作战”。
此时江南的一、二支队有二、四、六3个主力团。初进江南时一支队有一、二两团,二支队有三、四两团,共4个主力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主
要为了加强皖南,军部从1938年10月开始就将一、三两团陆续调回皖南,将三支队的第六团(缺一个营)开赴茅山,归陈毅领导。从1939
年深秋开始,六团已在茅山活动半年时间,多次打击日军。陈毅决定让六团打过京沪铁路,以江抗二路的番号到东路去抗日。同时,组建一个新六团。
1939年5月下旬,老六团已进行了动员教育和短期整训,以段焕竞为团长的新六团也同时组建完毕,报告军部后,只待军部回电同意。但是,就在
预定出发的前夕,军部发来了停止东进的电令。
停止东进,主要是担心六团到日军顽军众多的东路去会被消灭;其次是越出了原定新四军游击的范围,可能刺激三战区,影响统一战线。
的确,东路完全是平原水网地区,河宽水深;公路、铁路、航道交叉连接,主要交通线都控制在日军和忠义救国军手里,在那儿开展游击活动十分
困难。新四军去到那里,稍有不慎就会吃大亏。再者,周恩来来皖南后,蒋介石急忙派陈诚和白崇禧赶到三战区,与顾祝同得出了“叶项乃瓮中之鳖。
手到擒来;陈粟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的结论,决定进一步限制江南,对付陈毅、粟裕。六团东进抗日可能使三战区恼火。
同样敏感到整个局势的变化,陈毅却更感到必须坚定地抓紧执行“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接到军部的电报后,他经过反复思考,
把六团团长叶飞找来当面商量。
叶飞也同意东进的主意,向陈毅表示,军事上他可以保证:部队不会被消灭。叶飞的态度进一步坚定陈毅的决心,在十分慎重地考虑后,决定六团
按时于翌日拂晓东进。一面电告军部请予追认。
六团东进后,在叶飞的率领下,放手发展,打击日军,很快打出了声威,并收缴了大量武器dàn • yào,其中轻机枪特别多,既调拨给军部,还补充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