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困难。因此建议两个方案:一是即将叶、王、陶纵调到陇海路附近继续休整一个半月,到3月下旬出动;二是叶、王、陶纵仍照目前部署南下参加
一二个战役,3月中旬起休整一个半月或两个月,到5月中旬出动。
粟裕还建议:将目前在中原的3支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散(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3个地区寻机歼敌,争取在短期内打几个歼灭
战,取得较大胜利。如果我军再能在数量及技术上对敌人取得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以急转直下,也将推进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①
对于渡江路线,粟裕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由武汉以西渡江,好处是江面狭小,易于渡过,易于阻击蒋军兵舰,
缺点是到闽浙赣远,一路去要减员一半。二是从湖口当涂之间甚或南京至江阴之间采取宽正面的分路与分梯队的
偷渡,缺点是江面宽防御严,好处是江南江北我群众基础好,叶、王、陶纵的干部熟悉,渡江后主力向浙赣沿线及闽赣腹地挺进亦可调动敌人。
中央军委接电后就和陈毅一起深入研究。显然,从调动中原敌军主力去江南的意图考虑,向蒋介石的要害地区出击是最有效的。整整一夭半后,中央军委2月1
日午夜复电粟,并致刘、邓及饶、邓(子恢):“1月31日午电悉。
完全同意第一方案叶、王、陶3纵队即开陇海线附近再休整一个半月下旬出动。3万新兵中以两万补充叶、王、陶3纵。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
涂间及南京江阴之间。渡江方法采宽正面分路及分梯队偷渡。望加紧布置水上及两岸工作。
①粟裕在探讨渡江问题时插入这样一段,正好表明他对战略重点应放在“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倾向。
三、八、十、十一等4纵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
电报并说:“陈(毅)日内动身东返。”为了及时调动敌人,减轻大别山的负担,máo • zé • dōng还和陈毅联名给华东局
发去一个电报:“现在南线最紧,战场仍在大别山”。要华东局考虑:许世友仍留山东,由韦国清率部南下苏北,开辟一个重要战场,调动敌在大别山
的部分兵力东移。
1948年2月2日,中央办公厅为陈毅饯行。当时,máo • zé • dōng亲笔写了一个手令面交陈毅。手令内容是任命陈毅为东南
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
员兼副政治委员。(第二兵团领导干部名单另定)粟裕为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金明为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