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陈毅传(txt下载)> 陈毅传(txt下载) 分节阅读 6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陈毅传(txt下载) 分节阅读 66(1 / 2)

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

这是一个很大的动作。从此,南线形成一个指挥中心,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协同配合进入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五月间接连发生的大动作反映着全党全军争取全国胜利的蓬勃生气和巨大努力。

第四节“军委代表”

新任的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陈毅和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于1948年5月11日陪同来华

东野战军视察工作的朱德总司令到达濮阳。

到濮阳的第二天,陈毅就把华野消灭整编七十四师缴获的该师师长张灵甫的勃朗宁shǒu • qiāng和铝合金制折叠桌椅奉赠给总司令(这套桌椅朱德一直保存,直到1976

年6月他逝世前20天,才亲自批示捐赠给平山西柏坡革命博物馆展出)。

朱德在濮阳期间,听取了一纵司令员叶飞、六纵司令员王必成、特纵司令员陈锐霆的汇报,并与一兵团的师以上干部逐个谈了话,还先后出席了一

兵团直属队的欢迎会、一兵团的团以上干部欢迎大会和一兵团连、排、班及士兵代表会议,都作了讲话和报告。

在团以上干部会上,陈毅作了《向朱总司令员学习》的讲话。朱德作了部队建设和作战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最突出的内容是“钓大鱼打五军”。当

时华野一兵团最强的对手之一是整编第五师(习惯称为第五军),朱德教导部队用“钓鱼战术”即把钓竿摆来摆去迂回曲折地摆布强敌,使其疲劳而围歼之。

5月18日朱德离濮阳。5月21日,中央军委电促陈毅尽可能迅速和邓子恢及大批干部去中原。但军委随即又来电告陈毅:军委后勤部长杨立三要来

濮阳协助精简整顿华野庞大的后方机构,要陈毅、邓子恢等杨立三到达,共同研究好处理方案后,再行西去。

华野后方的问题确实相当复杂,潴集了7万人。其中地富分子、贪污腐化分子、怕死避战分子为数不少。陈毅在杨家沟、西柏坡都作为重要问题向

中央作了汇报,自己也初步布置了整顿工作。杨立三于5月25日到达。陈毅、邓子恢和杨立三研究了整顿精简方案,建议杨立三同粟裕到朝城去具体安排。

杨立三临行,陈毅托他把缴获的交直流电两用的收音机一架带去中央送给“恩来、小超”,并附一信说:“此美国新出品、许昌战斗缴获品,你们

有电灯,利用其开动起来十分好,两夫妇可以在屋内跳舞。”也就是在这信内,却写着:“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此信是陈毅

5月29日亲笔,“临行清理”在华野的“行李”,铝合金桌椅给了朱德,收音机送与恩来,这轻装“西去”的调子颇有某种抒情意味。

此信周恩来阅后,特意亲笔批转毛、刘、朱、任传阅。他们都圈阅了,不知是谁还在“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这一句的旁边用毛笔划粗杠一道以示值得重视。

陈毅、邓子恢一行,带着数名随员和精干的警卫部队,乘坐吉普车、救护车和几辆大卡车,在5月30日黄昏出发,经馆陶渡口,过邯郸,越太行山。

刘、邓对陈毅、邓子恢的到来非常重视,早已派陈赓率警卫部队专程到太行山南部的晋城迎候。过黄河,到洛阳,又有中野各纵队的负责人齐集到此迎

接,并陪同陈毅、邓子恢看了当地著名的豫剧。陈赓还陪同陈毅视察了20多天前陈谢兵团和华野三、八纵队解放洛阳时战斗最激烈的地区,汇报了对

洛阳进行步炮协同攻坚作战的经验。

陈赓的介绍使陈毅对攻坚作战的dàn • yào消耗特别是炮弹消耗的巨大数字印

象更加深刻。陈毅强烈地联想到那没有桥、没有大型渡船、只有人力绞渡的卫河馆陶渡口,在那里他们受阻,陈毅渡过河去,而邓子恢因身体不好乘坐

的救护车却迟迟不能过渡。陈毅更强烈地联想到险峻的太行山中那狭窄、崎岖而破烂的公路和公路下时常可见的汽车残骸,这可是华北大后方为前线运

输dàn • yào、粮食、被服等等的主要交通干线之一啊!按照3部分野战军统一指挥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意图,今后的战役将动辄一二十万人,现在的这种后勤

运输条件怎能适应!更多更复杂的后方支前的问题,从山东起就思考、实践,取得了经验,经过豫皖苏、邯郸、阜平、杨家沟、西柏坡的宣讲、汇报、探

讨,如今在陈毅头脑中得到了解决。他充分认识这里主要是“战争经济学”的问题,即在战争中如何兼顾人民生产需要和军队作战需要的战略性问题,

在战争中如何讲求经济核算和价值规律的问题,他连夜找日本留学生邓子恢商讨,结果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俩从半夜直谈到凌晨,陈毅决心给中央写一

个意见书。非常工于计算的邓子恢赞同:“你来起草,我也签名。”

陈毅开始起草电报,题为《支前与生产结合经验介绍》,报中央军委并致华北局。

陈毅从运输问题入手,因为这是耗费民力最大的事。过去军队装备差、人数少,又是分散游击。而今起了基本变化,有些野战军的装备并不亚于精

锐蒋军,战争又是高度集中,几十万人在一地作战,粮弹消耗、缴获及伤员之多,史所罕见。但解放军缺乏火车、汽车及交通干线,即使有一部分,也

损坏严重,效率很低。军运主要靠马车、牛车、独轮车以至驴驮、担挑,伤员靠担架。解放战争初期是动员临时民夫,但战役连续,常常头一个战役的

民夫复员,而后一个战役的民夫未及赶上,造成催逼争吵,影响团结,影响战争。后采用半年为期的常用民夫制,于作战需要较好,耗费民力却更大。

名为半年,集中开进、复员回乡,路途中即耗费两个月。一辆小车载粮200斤,路途远时,推车拉车的人吃粮和送粮不相上下。北方农民不习惯抬担架,

一付担架要8个人轮两班抬。再加战争需要急如星火,地方政府只好预作准备,一批民工未回,另一批已集中,有的地区甚至集中几千几万民工待命。

由于大批劳力离乡或冻结,严重妨碍生产,出现了毁大车、杀牲口以避出差的现象。陈毅在电报中概述了这些情况,写道:“劳民伤财,妨碍生产,莫

此为甚,至今思之,极为痛心。”

“主要是部队没有自己的辎重兵编制所致。”因而陈毅在1947年夏秋间,即令华野所有部队试行运输兵和担架兵的编制,随队行动,随时调用,

熟练本职,必要时可用于作战。如无特殊情况,部队基本上可不再调民工到一、二线使用,相当地节省了民力。这在战争的总成本核算中是很划得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