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也移驻徐州,和总前委、三野前委在一起布置南进渡江。刘、邓、饶、粟、
谭等也来到徐州。
三野前委扩大会于2月18日开始。19日,陈毅作了党的新区政策的报告。当晚,他和谭震林召集了军以上干部会议,制订了第三野战军渡江作
战预备命令。
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开幕。刘伯承因刚从中央回二野,
便留在商丘主持渡江准备工作。粟裕因病在济南住院。陈毅便与邓、谭、饶等出席。máo • zé • dōng在大会上的报告,实际上是一部人民中国的建国大纲。其中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论断,使陈毅感慨万端。讨论中他慨然表示:“我的意见自己准备搞城市。”而且选定了当时中国和亚
州最大的城市——上海。其实,此时máo • zé • dōng主席已个别征求过他的意见,担任上海市市长如何?他还提出意见,主要的一条是希望中央象当年全党抢东
北一样重视接管上海。
二中全会闭会的次日,中央召集了安排人事的座谈会。dèng • xiǎo • píng受中央委托,提出经过酝酿的华东人事安排。
中共中央华东局:以dèng • xiǎo • píng、刘伯承、饶漱石、陈毅、康生、张鼎丞、曾山、张云逸、谭震林、粟裕、张际春、宋任穷、陈赓、刘晓、刘长胜、曾镜冰、舒同等17
人为委员。dèng • xiǎo • píng为第一书记,饶漱石为第二书记,陈毅为第三书记。
中共上海市委:由饶漱石、陈毅、刘晓、刘长胜、曾山、刘少文、陈赓、潘汉年、宋时轮、郭化若、李士英等11人为委员,饶为书记。
上海市政府:市长陈毅、副市长曾山、潘汉年及一位非党人士(后为盛丕华)。
华东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陈毅、粟裕,政委dèng • xiǎo • píng、饶漱石、谭震林。尽管作了种种组织安排,然而渡江作战以及陈毅曾在抗战胜利后一再提
及的“收京入沪”,还是要由总前委这个无私无畏统一团结的班子来继续指挥。这一着máo • zé • dōng是看准了的。
固然根据各方面的情报判断,美国在解放军渡江时出大兵干涉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不防。二、三两大野战军并肩直插东南,就含有准备在必要
时与头号帝国主义迎头冲撞之意。这就必须指挥者既有胆略又能把渡江战役组织指挥得周密灵活,使军队强渡天堑的损失尽可能小,而渡江后消灭的敌
军尽可能多。越能如此,则南中国解放越快,人民遭害越少,美国出兵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陈、邓、谭在西柏坡期间,máo • zé • dōng又专门同他们一起研究了渡江作战问题,定下了4月10日为发起时间。
3月21日起,三野前指、总前委、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人员便分批乘火车南下,进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便在这
大半是土墙茅舍的西孙家圩诞生。
总前委在此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初步确定的基本内容是:第二、第三野战军全部于4月15日开始渡江。二野的第三、四、五兵团为西突击集团,
由刘伯承、张际春、李达指挥,在湖口至枞阳之间渡江;三野之七、九兵团为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枞阳以东至和县金河口之间渡江;三野之
八、十兵团为dōng • tū击集团,由粟裕、张震指挥,在金河口至江阴之间渡江。渡江成功后,中、东两路统归粟裕指挥。这次战役的关键在于中、东两路渡
江后迅速东西对进,对南京、镇江、芜湖地区的大量守敌进行钳形合围。会议还强调,也要考虑到敌人固守江防,或在我渡江收缩集结兵力以攻击我一
路的可能,作发生严重战斗的准备。渡江影响国际视听及动向,力求稳健是必要的。
参谋处将会议纪要整理成《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经邓、陈审阅并由dèng • xiǎo • píng修改定稿,于4月1日送中央,4月3日被批准。
4月1日,邓、陈率新组成的精干指挥部去合肥东南瑶岗村。各突击集团指挥部也分赴桐城、无为、泰州。
但是,渡江的日期,以及对南京政府的态度却颇费斟酌,这些问题,在指挥中枢的陈毅是有责任多作考虑的。
不久之后,由于在北平举行的和平谈判有进展,国民党有签字的可能,如能签字,则战斗渡江可成为和平渡江,意义很大。但中央军委估计渡江时
间必将因此而推迟半个月至一个月,即从总前委拟定的4月15日推迟到4月底至5月初。中央军委电询总前委:这样推迟,有何不利?
渡江时机,这正是陈毅着重要掌握好的主要环节之一。他立即搜集各方意见。并亲自作调查。意见都相当严峻:
二野:长江水势4月末5月初将加速上涨,南风大起,雨多流急浪大。目前粮食已成困难。
三野:4月下旬起开始雨季,江水日涨,现有船只三分之二为内河船,江中行驶困难,雨季稻田放水,部队展开不易。粮草困难。
总前委本身调查的结果是:5月的水比7、8月还大,两岸湖区均被淹,长江水面极宽,渡江将发生极大困难。现百万大军拥挤江边,过久推迟,将
不得不后撤以就粮草。签字之事。亦应设想敌人翻脸。
于是,总前委建议先打过江,然后争取和平接收。中央军委在坚持政治斗争必需,又充分考虑渡江客观情况之下,于4月
15日电示总前委:“依谈判情况,我军须决定推迟一星期渡江,即由15日渡江推迟22日渡江。”“假定政治上有必要,还须准备再推迟7
天时间”。军委在电文中还提到:“你们下达推迟渡江的命令时,不要说是为了谈
判,而要说是为了友军尚未完成渡江准备工作,以免松懈士气。”邓、陈却有不同态度。他们以总前委名义给两个野战军和各兵团党委作
了指示。完全不回避“为了谈判”,而是正面说清楚渡江与谈判的关系。这是一篇充分相信干部并致力提高觉悟的好文章。确是dèng • xiǎo • píng、陈毅的风格。
“此次我军推迟一星期渡江,完全是政治上和军事上所必须采取的步骤。但因此也容易产生松懈战斗意志和迷失方向的危险。因此你们必须在师
以上干部中说明下列诸点:
(一)和平谈判颇有进展,有可能在最近签订协定。此种协定实际上就是国民党的投降,故于全局和人民有利。
(二)我们渡江,应站在政治上最有利的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渡江,就是说,如果谈判破裂,责在对方;如果协定签字对方不执行或拖延执行时间,